古人写字为何从右到左,古人写字为什么是从右到左

题主您问了个目前还没定论的问题 。现在关于中文传统书写行款的成形,很多说法是因为简牍的书写习惯 。右手握笔,左手持木简,写完后左手放下一根再拿起来一根,就排列成这种顺序了 。还有一说是竹简串联时,因为方便工作造成的 。甚至还有说因为方位尊卑问题 。事实上,这些说法都很不严谨 。简牍对行款的影响并非决定性的,因为简牍不是最早的文字载体 。在简牍之前,有甲骨与金文,中文行款真正成形,是在金文上 。甲骨文的行款左起和右起,上行与下行都有 。这一般不是由人来决定的,而是由乌龟决定 。准确说是龟甲等骨头……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这个时期文字还没有定型,所以行款也比较飘忽 。因为甲骨本身就不是平整的,所以总会根据需要调整字的方向与行次 。这导致了甲骨文排列的混乱,向左或向右,甚至上下颠倒,彼此相反 。更何况,有时候一片甲骨会重复使用,卜问几件毫无关系的不同事情 。于是某些甲骨上的文字,甚至不是同一时期完成的 。在金文时期,青铜器上的文字才开始慢慢趋向成熟 。其一就是文字的方向,其二是文字部件的位置 。特别是西周晚期开始完善,进入一个稳定状态 。这对行款习惯肯定也是有影响的 。或者说,它们彼此是相互影响 。因为有了规范的行款,所以文字会朝整齐的方向发展 。而又为了文字形态的标准化,才开始注意行款的规范 。在许多青铜器上,铭文旁有发现界格,这就是用来限定金文范围保证整齐的 。行款的习惯开始固定时,大部分为右起左行,自上而下 。直行应该是继承自甲骨文的 。但不是全部 。在金文里,也会有特殊行款,只是相对少见 。目前出土青铜器中,以右起左行为主,但左起右行的数量也不在少数 。右起左行代表者有毛公鼎 。

古人写字为何从右到左,古人写字为什么是从右到左



请看最右边,右上角第一个字,是王 。第一句铭文如下:“王若曰:‘父歆,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劂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怀不廷方亡不觐于文武耿光 。……’”这是非常典型的西周晚期青铜器铭文 。而左起右行的代表者有汤叔盘,也是西周晚期的典型器 。

古人写字为何从右到左,古人写字为什么是从右到左



请看,一共四行 。自左起,向右行 。第一行字是最左边的“隹正月初吉壬午” 。某些受限于器物形状,导致行款特殊的,仅仅是个例 。譬如王白姜鬲,不应该当做影响行款的主要因素来考虑 。上面举例的汤叔盘以及其他左起右行的虽然有一定数量,但还是相对较少 。在金文家庭里属于少数派 。目前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以右起左行为主 。这应该是当时比较主流的习惯 。在此之后,左起右行更少,至简牍时期,终于全部变成右起左行的行款了 。为什么说简牍没有决定行款习惯呢?因为简牍有先写后编和先编后写两种情况 。拿着编好了的直接动笔,这种事儿也是有的 。而且在毛笔之前,我们其实是用小刀刻竹简的 。所以有刀笔吏一称 。那么因为怕糊墨,所以右起左行,这种事儿肯定也是不可能的了 。必然是在简牍成为文字载体之前,我们已经习惯了右起的行款 。所以后来的简牍才会用这种方式书写,并流传下来 。原因是什么呢?古代青铜器为什么要固定为这种行款呢?老实说我不知道 。或者说,我不敢说我知道的就肯定对 。因为这件事儿现在没有定论,我也仅仅能够说一个我倾向的推论 。这个推论就是铭文工艺的流程导致的 。在上古时期,会在青铜器上铭文的,都是为了记载一些重大事件 。这些事件涵盖方面很广,从贵族生老病死到战争 。越原始的时期,铸造工艺就越落后,也就越困难 。所以商朝时候,金文刚刚发端,青铜器上的铭文就非常简约 。最多者不过四十余字 。到了周朝,铭文工艺得到进步,开始有了较长篇达千余字的金文出现 。金文起于商,兴于周,当属确论无疑 。在上古时期,文字属于一种宝贵的知识力量,绝对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掌握的 。和星相学与天文学一样都属于贵族与巫觋阶级传承的统治力量 。作为一个铸造青铜器的工匠,是不太可能掌握这种知识的 。当然也是因为教育资源的有限 。而在青铜器铸造工业成规模后,贵族们又不太可能去亲自动手去干这活 。那么在铸造或刻写金文时,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文辞内容,必然是识字的贵族阶级先写下来后,再交由工匠铸造的 。就和后世立碑一样,书法家先写一篇墨宝,再交给工匠刻碑 。工匠本人必然写不出那么好的字儿 。金文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随青铜器铸成,一种是青铜器铸造完再后刻 。不管是哪一种,有刻过字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没有人是凭空动手的 。必须都是先描线再刻,否则那字会飞的很难看 。因为在许多青铜器上发现了界格,我们有理由相信,青铜器铭文是要保证齐整的 。作为重要的礼器,铭文像王八一样乱爬显然也很不成样子 。有界格作佐证,就有理由相信,为了保证齐整,必然是全部文辞同时描线同时刻模 。

古人写字为何从右到左,古人写字为什么是从右到左


上图为西周晚期上图为西周晚期大克鼎拓片,界格清晰,请参考一下 。假设我是一个铭文师,我要把字刻到铸模上,我就需要先用炭或别的什么东西简单的描一下 。然后再在铸模上,认真制作出字的形状来 。如果这个时候,我是自左起右行,会发生什么事儿呢?那就是我刻完左上角第一个字后,右边字的描线已经被我的手蹭掉了 。这只好再抄一遍 。如果这字是贵族们亲自描上去的,就太糟糕了,可能会被殉葬耶 。为了保证工作效率或者小命,我国第一批文字工作者,铭文师们,决定了后世数千年的行款 。就是先自右上起,采用右起左行的方式刻字 。这样可以保证辛辛苦苦描上的字不被大汗手蹭掉 。既然采用了这种方式刻写,那么就实在不可能用完全相反的方法来阅读了 。于是行款就这样确定了 。当然,我是赞同楼上郑兄提到的内模阳刻,翻过来变成右起左行的 。这是一种可能性 。在简牍甚至纸张出现后,保持了这种行款,应该就是一种约定俗成 。毕竟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就没必要改了 。这没什么好纠结的,就和某些靠左行驶的地方至今打死不改成靠右行驶一样 。因为那里的人已经习惯靠左行驶了,改过来反而别扭 。天津人至今也没有因为别的地方管果子叫油条,就把煎饼果子改名煎饼油条的 。同理 。日本受古中国影响,至今保持这种行款,就和靠左行驶一样 。习惯了,没必要改 。其他文化圈的人不习惯,那你们就活就活,入乡随俗 。对于大陆的改变倒也没什么好非议的,毕竟现代电脑上就是这种行款嘛 。当然以上仅仅是我个人比较信服的一种推论,对行款的形成原委至今还没有定论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也是有几种不同方法的 。具体怎么在铸模上呈现出各种文字与图案,现在对于当时技术手段全处于猜测阶段 。这种猜测从清朝到现代,各种理论依然以假设为主,缺乏实证 。也许在日后随考古工作进展突破,会有意外的惊喜,解开这个小谜题 。除此以外的其他意见,欢迎一起讨论 。
【古人写字为何从右到左,古人写字为什么是从右到左】首先主要是古时文字载体都是狭窄硬质物体如甲骨文时期的龟甲牛骨,都没有多少宽幅,长度则较大点 。所以为了书写连贯,就会竖写,而书写顺序则左右开头都有 。到了竹简时期更加是竖条简牍,自然必须竖写 。而左右开始的顺序,由于竹简木牍都是卷起来的,这样必然卷轴的最后一根简牍就露在外边用绳子系住 。而打开的时候,露在外边的必然首先打开和首先看到,所以必须是最先打开这一边要作为文字的开头 。这样右手执笔书写就必须从右边开始写,左手就能空出来把握空白竹简以便稳定写字 。就好比今天我们在纸上写字,也会右手写,左手压住纸 。这样写下去,写完一卷后,左手就可以把竹简直接向右卷起来,右边开头竹简就正好露在最外边 。这就很自然方便 。而如果从左边开始向右边写,那么右手就只能写字,左手就不能压住竹简了,竹简滑动就很不方便 。而且写完后要向左卷起来,右手也不能做,只能放下笔来做,等于左手白白空着帮不上忙 。因此说,古人竖行书写有深刻历史原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