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老舍比较 老舍巴金文笔好吗

有关老舍和巴金的文笔不能一概而论,我将结合作品解答 。

巴金老舍比较 老舍巴金文笔好吗


↑巴金巴金在写《家》的时候是很年轻的,文笔不成熟也是可以理解的,他完全的表现了当时一个青年的心理,那种青年想要冲破束缚的感觉很强烈,而这种心理在当时社会是很有代表和冲击的,所以,获得了畅销,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这一部作品在文学上是完全成熟的,也不意味着这是巴金写作水平的巅峰,某些程度上,这个时候巴金仅仅是刚刚开始而已 。
巴金老舍比较 老舍巴金文笔好吗


←老舍先生
而老舍先生则不同,刚刚创作,作品就已经非常成熟了,又何况《四世同堂》对于老舍也不算早期了,像老舍一样的作家其实是不多的,巴金是像很多人一样逐渐进步的 。

所以看巴金的《家》时会觉得比不上老舍先生《四世同堂》,是很正常的 。

《家》只是巴金早期的作品,巴金在后来战后有过转型,代表作是《寒夜》,推荐一看,我就是在看《寒夜》的时候对巴金刮目相看的,人到中年,巴金成熟了很多,文笔也深邃了很多,他不再是一腔热血的想要冲破什么了,而是更加根本的关怀“人”,战乱中的爱情与亲情的,以及理想与生活的无法妥协,真的有一种寒夜刺骨的冷,大胆猜想一下,如果鲁迅笔下的涓生和子君走到婚姻,走到战争中,说不定也会和巴金笔下的汪文宣、曾树生有相似的痛苦和挣扎吧 。个人觉得《寒夜》比《家》更代表巴金小说成就 。

巴金除了小说,还有很重要,很重要的散文作品,最重要的就是《随想录》,这本书被称为“一本说实话的大书”,甚至可以说《随想录》是80年代散文的最高成就 。这里面有大量巴金对于文化大革命的记录与反思,巴金在78年底开始写随想录,这个时候文革是结束了,但十年文革,又是怎么说走出来就能走出来的,很多人都选择闭口不言了,而巴金却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开始写《随想录》,这种态度首先就是非常令人敬畏的 。
此时,巴金已经是一个老人了,“十年文革,一身的伤痕”,他决定忠实的记录,解剖自己,“将自己的心交给读者,”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再重蹈覆辙 。在《随想录》中,写作手法是近乎白描的,他的语言的运用已经超越了繁复的手法了,推荐几篇文章《怀念萧珊》、《怀念老舍同志》《怀念赵丹同志》「巴金《随想录》因为各种原因,文学水平是不那么统一的,但整体是很高的,这几篇是推荐比较多的,也是我自己很喜欢的」
巴金对于亲身经历的文化大革命,他是反思的,同时他也反思自己,他还呼吁社会记住文革,文革纪念馆也是巴金提议建立的,这种悼念故人,反思自我,铭记历史的态度是非常正确且具有价值的,在《随想录》中他已经超越出《家》中的“觉慧”很多了,他不是关注很自我的“人”了,他关注整个社会,甚至是子孙后代所处的社会,而且文章也真的非常好看,可以称得上是文学巨匠了 。

最后,根据我个人的阅读,我想说,从文学本身来看,巴金、老舍都是值得在文坛上有一席之地的 。
老舍先生我不敢多说,这里就说说巴金先生 。
先生的三部曲《家》《春》《秋》,就其本身语言而言其实很是有些冲淡,至少以我的感觉而言是如此 。但无法否认的是那是一座伟大山岳的组成部分,每一块砾石都极其平庸,但正是这无数的平庸的垒积出了磅礴巍蛾的气势,沉淀出了震撼人心的力量,那些远非技巧和手法的东西悉数喷薄而出 。
正如鲁迅先生说得:一切技巧的纯熟与圆滑皆不在此列,乃因为他属于别一种类 。随之是《寒夜》,这样的一种怜悯令我们更加痛恨世间的冷酷和残暴,其笔触锋利之至,手术刀一样剖析每一个敏感而脆弱的灵魂,出于写实主义,他描写生活;出于人道主义,他关注弱者 。迥异于鲁迅,他更多将矛头指向社会性的冷漠,自私和叛卖 。人将人异化,创造出的制度成为桎梏 。他高声喊出:我控诉!控诉一切罪恶,残暴 。
无论是《家》《春》《秋》中的宅门大少,还是《寒夜》中的走投无路的小书记员,巴金的笔下都带着极大的同情和悲哀 。怀念这位为小人物执笔,为小人物落泪的作家,就是怀念那个令人肝肠寸断的时代 。如今有许多人愿意写九五之尊的帝王,愿意写貌美如花的婆娘,愿意写腰缠万贯的阔佬的张狂,愿意写手握大权的官员的哀伤,写小人物的只有巴金 。
【巴金老舍比较 老舍巴金文笔好吗】巴金后期,基本每篇文章开头都是从剖析自己开始,他从不隐讳自己说过违心的话,写过违心的文章 。一个敢于剖析自己的作家应当被视同为勇于断臂的壮士,更何况巴金要面对的是这样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