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春节习俗

湖南春节习俗

湖南春节习俗


【湖南春节习俗】除夕与团年饭、小年与祭灶神、春节与贴春联、拜年与压岁钱、贴年画、守岁 。
1、除夕与团年饭:一年一次的团圆饭充分的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 , 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 , 老人家看儿孙满堂 , 一家大小共叙天伦 , 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没有白费 。
2、小年与祭灶神:湖南大部分地区都有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神的风俗 。据说 , 灶王爷二十三日这天要上天言人善恶 , 因而祭灶这一天 , 家家要将灶台、几案、锅碗瓢盘打扫干干净净 , 在灶神像旁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 , 下界保平安” , 并在灶前供上糖果 , 全家大小要行礼许愿 , 希望灶神吃了以后 , 不说人们的坏话 。这叫“送灶神” 。
3、春节与贴春联:春节是我国最隆重传统节日 。原在“腊日”(阴历十二月八日) , 南北朝改在岁末 。春节时张贴对联由来已久 。对联源于古代的桃符 。据《淮南子》记载 , 桃符是用桃木制成的 , 即在桃木板书“神茶”、“郁垒”二神的名字或画此二神像挂于门首 , 五代时始在桃木板上书联语 , 据说我国第一副对联是五代里后蜀的孟昶所题:“新年纳余庆 , 嘉节号长春” 。
4、拜年与压岁钱:通常把春节期间的访亲问友叫“拜年” , 相传古时隆冬季节有骚扰人们生活的“年”怪 , “年”怪有三怕:一怕声响 , 二怕红色 , 三怕火光 。这样每到“年”要出来的时候 , 家家户户就放鞭炮、贴红纸写春联 , 点起一堆篝火 , 等凶猛的野兽“年”跑了以后 , 大家互道“新年好”“恭贺新喜” , 这些传说慢慢衍化 , 就成了今天的习俗 。
5、贴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 , 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 。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 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 , 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
6、守岁: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 俗名“熬年”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 , 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 , 从掌灯时分入席 , 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 , 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 , 各相与赠送 , 称为“馈岁”;酒食相邀 , 称为“别岁”;长幼聚饮 , 祝颂完备 , 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 , 以待天明 , 称曰“守岁” 。
湖南春节习俗顺口溜长沙:“年财佬、出天行”


年三十夜 , 长沙农村家家火炉中燃着一个枫树蔸(或松、栗等树蔸) , 叫“年财佬” 。到了大年初一 , 家家于鸡鸣时分即起 , 男女老幼换上新衣 , 由辈分最高的男主人燃香开大门 , 鸣放鞭炮 , 叫“出天行” , 或说开财门 。


株洲:“开门炮、拜六神”


初一凌晨的“开门炮”后 , 株洲各家男女穿新衣 , 先拜祖宗 , 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 。攸县、醴陵市、炎陵县等地还流传着一些具有自己地域文化、人文风俗的过年传统 。比如株洲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攸县巨田村流传300多年的原生态音乐“唱插话” , 每年固定在正月十二开始 , 至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 , 一共要唱四天四夜 。此外 , 株洲乡村各地还有观看皮影戏的传统习俗 , 从正月初一到元宵节更是皮影戏演出的旺季 。


湘潭:“接龙”、“打抽丰”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 , 不论是湘潭的农村或城镇 , 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 。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 , 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 。新春期内 , 湘潭的少数外出人利用人们的发财心理捞取赏钱 , 或“赞土地词” , 或“送财神贴” , 叫“游春” , 也叫“打抽丰” 。


衡阳:“关财门”“坐岁”


衡阳地区在春节有其独特的习俗 , 三十日名曰“除夕” 。当日午餐 , 极其丰盛 , 即所谓“团年饭” 。入夜接回灶神司命后即关上大门 , 叫“关财门” , 将预先准备好的点心果品摆出 , 全家围炉团坐 , 边吃边谈 , 预先招呼小孩忌讲不吉利的话 , 并给以压岁钱 , 直至深夜入睡 , 有的彻夜不眠 , 名为“坐岁” 。


邵阳:初一崽 , 初二郎 , 初三初四拜姑娘


邵阳的团年是腊月廿九 , 意味着春节前的“集合”、“清点人丁” , 和现今大家理解的团年饭意思不同 。过年虽然是年三十 , 但用餐仪式分为两个:三十和初一的早餐两个正餐 , 在天亮之前吃完 。拜年时也是有顺序的 , “初一崽 , 初二郎 , 初三初四拜姑娘” 。即初一给父母拜年 , 初二给岳父母拜年 , 初三四给姑姑阿姨拜年 。


永州:二十一 , 打主意;二十二 , 上街街


永州的春节俗称“过年” , 包括除夕到元宵节之前的整段时间 。为过好春节 , 一般在农历十二月下旬即着手准备 , 有童谣曰:“二十一 , 打主意;二十二 , 上街街;二十三 , 送灶王;二十四 , 过小年;二十五 , 做豆腐;二十六 , 砍猪肉(或杀肥猪);二十七 , 杀阉鸡;二十八 , 打糍粑;二十九 , 样样有;三十夜 , 团圆酒 。”永州人在正月初一外出时谓之出行 , 至当地土地庙祭祀 , 回家时 , 折一束树枝 , 谓之“发财” 。


湘西:做豆腐、杀年猪、打粑粑


湘西乡下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腊月)二十五做豆腐 , 二十六打扫屋 , 二十七泡糯米 , 二十八打粑粑 , 二十九种种有 , 三十夜慢慢撤(撤:湘西本地话 , 指慢慢消费、慢慢享受) 。除上述顺口溜中提到的 , 还有送饭(祭去世的祖宗和亲人) , 赶肉(上山打猎)……


岳阳:“百里鱼、团年饭”


“百里鱼、团年饭” , 岳阳过年风俗除杀鸡、鸭、放鞭炮、贴春联外 , 在腊月三十还吃“团年饭” , 十分丰富 。十二大碗中必有鱼这个菜 , 显示吉祥有余之意 。


益阳:大年三十烧旺火


益阳农家有俗语说:“三十的火 , 十五的灯” 。春节期间 , 益阳、桃江、沅江、南县等地 , 还流传着打“三棒鼓”的习俗 。表演者可以只有一个人 , 也有两三个人合打的 。表演者一边念顺口溜 , 一边双手丢接三短棒 。三根短棒一样长、凿孔处安有三个铜钱 , 抛接时沙沙作响、富有节奏 , 花样繁多 , 变化无常 。


常德:新春点灯 , “吉星高照”


新春期间 , 常德各地都有在大门口张灯结彩的习惯 。现在 , 各单位都时兴在大门口扎彩门安装五色彩灯 , 民家也会新春点灯 。


娄底:吃萝卜图个好兆头


在湖南娄底一带 , 过年时有许多独特的风俗 。比如 , 过年一定要吃萝卜;年夜饭要赶早 , 一般在大年初一清晨五六点钟左右;除夕夜放鞭炮 , 谁家的鞭炮放得最早、最长、最响 , 就代表谁家最富裕 , 来年一定会大吉大利 , 发大财 。


怀化:砍“年猪”


从腊月二十三 , 送灶王菩萨上天 ,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这天开始 , 怀化市民的过年模式正式开启 。在苗乡 , 大年三十 , 小伙要上山砍“年猪” , 这“年猪”不是猪 , 而是一节硬质木头 。待到夜幕降临时 , 家家要烧旺火 , 将这“年猪”伙同其他杂柴一起烧燃 , 然后以这节“年猪”作为火种 , 一直保留到正月十五 。而在溆浦县 , 每家必须在腊月二十九煮一整个猪头 , 三十早上全家人吃团年饭 。吃团年饭时只能吃半个猪头 , 吃完饭 , 做儿子的要把剩下的半个送到岳父家去 。


郴州:大块吃肉


在郴州农村 , 过年会有一道特别客气的菜 , 就是大块肉 。这大块肉名副其实 , 每块至少半斤以上 , 而每个客人一次要把这整块都吃下去 。郴州地区过年期间还有很多特别的忌讳 , 比方说不能说“剪刀”这两个字 , 因为会把好运“剪掉” 。


张家界:土家赶年


张家界的少数民族众多 , 在土家族的习俗中 , 每年要过三次年 , 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赶年” , 农历六月二十五过“六月年” , 十月初一过“十月年” 。“赶年”即提前一天过年 , 年夜饭一般都在腊月三十凌晨开吃 , 越早越好 。到了年三十晚上 , 土家人燃起篝火 , 围着篝火跳摆手舞 , 唱调年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