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俗

中国年俗

中国年俗


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飘色、舞龙、游神、庙会、逛花街、赏花灯、游锣鼓、游标旗、烧烟花、祈福、掼春,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 。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
年俗文化有哪些简短
北方过年的习俗是贴窗花、对联,吃饺子,挂灯笼,南方则是放鞭炮,个别地区要舞龙 。虽说春节原指正月初一立春日这一天,可中国的春节准备、庆祝活动早从腊月初八就开始,而且有很多年俗,过年期间要进行腊八、祭灶、守岁、拜年、祭财神、逛庙会等种种风俗活动,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历时一个多月 。

年是人际关系再造的良机,贺年、团年、拜年等年节仪式活动汇聚着人们的亲情、友情、恋情 。年是商家的节日,年是游子的盛会 。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年是中国人抹不去的心结,中国年俗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 。


中国年俗



扩展资料:

意义:

【中国年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隆重同时也是最富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春节是中华民族阖家团圆的节日,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

文化交流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 。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 。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


中国年俗文化有哪些
中国年俗有如下:

1、扫尘: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 。民间称做“扫尘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每家每户都要打扫干净自己家里,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

2、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上对联,庆祝新年的到来 。


中国年俗



3、办年货: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 。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 。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 。

4、祭祖:新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祭祖,也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 。由于每个地方存在文化上面的差别,每个地方祭祖的形式也不同,有的是去野外扫墓,有的是祠堂叩拜,不管形式如何,这都是纪念祖先 。

5、游神:又称营神、游老爷,即是将神像从庙里请出来在社区里巡视,具有净土驱邪、保境平安、祈求丰登的民俗意义 。每年春节期间,按时间顺序,各村镇轮流举行民间游神活动,场面热闹非凡,祈祷来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压邪攘灾,万事吉祥 。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
年俗文化的历史起源年代久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似乎是一幅多头多绪的历史画面 。其实不然,就民俗文化而言,不仅传承有序,而且在经历了狩猎时代和农耕时代的灾难磨炼之后,先民们整理出了富有哲理并具有生命力的传承理念,这就是“除灾”与“迎新”熔铸而成的年节风俗文化 。除灾是表达一年中的经历过程,其中包含取得的更新成果;迎新属于精神灵魂领域,是颂扬一年来所取得的新成果所显现的创造精神 。
汉代除夕风俗,即现今的除灾与迎新 。《吕氏春秋》记载:“汤始得伊尹,祓之于庙,熏以萑苇 。”商代初期,崇拜苇子除灾风俗已经演变为熏苇子风俗 。汤王建立商朝,任伊尹为相国之时,在宗庙为他除灾祝福,以有声有色的焚烧苇子作为庆贺仪式,其目的也是为了祝愿商朝昌盛发展而迎新 。苇子化为灰尘已不存在,留下的是风俗的内涵:即为迎新而除灾,为除灾而迎新 。区别在于,如果是除灾形式,迎新存在是意念;如果是迎新形式(例如迎新春联),其基础是现实灾情的意念,此即年文化传承理念的涵意 。汉代人重视除灾的基础地位,故分为两天 。除夕坐夜就是回顾和总结一年来的成与败,是传承理念在汉代民间的新发展,这为后代年节文化奠定了一种清晰的理念基础 。防患于未然,忧患意识是理性思维,是我们祖先在除夕风俗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
年俗文化第二次“革旧创新”,是在盛唐之后演进发展而成的迎新春联风俗 。这次“革旧创新”不仅揭露清算皇家篡改古俗的丑行,并废除了皇家陋俗和陈旧观念,而且开辟了永世不衰的新大道--春联的诞生,在年节风俗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
我们看到,春联的前期风俗,是兴于南北朝的所谓“桃符”门神,即在两个桃木板上画二神驱鬼,该形式实际上是汉代皇家陋俗的死灰复燃 。其一是否定汉代在民间除夕风俗流行的“三崇拜”,即在门上画虎的除灾风俗,转换为门神形式;其二是以两个桃木板为皇俗“刚卯”招魂;其三,也是重要的一点,是将刘歆(秀)篡改《三海经》增加的二神驱鬼首次在社会上出笼,从而为后世皇家愚民教化制造了先例 。
在河南民间的部分地区,至今还流传遗存的两项古代风俗:第一件是民间巫婆、神汉的巫术,是用一个小桃木板,其上写“桃符”两个字,然后用红布包裹起来,他们就持此物走街串巷为人家驱鬼治病 。显而易见这是皇俗在社会上产生的恶劣后果 。
第二件是在河南部分地区遗存的除夕“三崇拜”风俗,这是从汉代民间原汁原味保留下来的珍贵资料 。
当然,民间年俗文化并非与以帝王划线对立,历史上也不乏顺应民意的统治者和先进人物 。商汤不重“形”的创新,表明他注重除灾迎新传承理念 。西蜀孟昶“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被誉为首联,这如同年画的迎新题材 。北宋改革家王安石赞扬民间“革旧创新”的迎新春联,提出“总把新桃换旧符”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倡导贴春联,废弃贴门神,从而引起“载体创新”改革,首次用红纸取代了桃木板 。明朝李时珍作为医生著书立说,揭露皇家编造惑众谎言 。朱仙镇在北宋时期对抗皇家制约迎新风俗,另辟迎新年画阵地,这种后继春联的创新精神是朱仙镇人真正的荣誉所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