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的由来,泉州古城的由来

鲤城的由来

鲤城的由来,泉州古城的由来


【鲤城的由来,泉州古城的由来】自唐久视元年(700年)武荣州迁徙至今鲤城始,1300年来一直是历代州、郡、府、署、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和政府所在地 。1985年12月,泉州市升为地级市,原泉州市建制改为鲤城区 。1997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原鲤城区行政区划调整为鲤城、丰泽、洛江三个市辖区 。新的鲤城区是泉州市的中心城市,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信息事业发达,国土总面积52平方公里,人口26万人,辖鲤中、开元、海滨、临江4个街道办事处和江南、浮桥2个镇 。
泉州古城的由来



一、泉州古城(温陵、刺桐城、鲤城)




泉州别称温陵、刺桐、鲤城 。


泉州唐时原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 。丰州属内陆港口,交通不便,地面狭窄,不利于经济发展 。同时,因地理形势变化,今泉州城区处陆地升高,清源山下水流冲积,水泽变为陆地,交通方便,范围宽广 。因此,唐·久视元年(700年)及景云二年(711年),州治向东南南移5公里,即今泉州城区 。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一·城池》:“府治中有衙城,外有子城,又外有罗城,有翼城 。”至迟于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泉州已有夯土版筑的城墙 。随着泉州社会、经济、人口等繁荣发展,自唐初筑城后,经唐·天佑三年(906年)王审知筑子城,唐·天佑间(904~907年)王延彬拓城西地至至清·道光的九百多年间,罗城先后修筑27次 。泉州古城从无到有,“屡广而大,屡增而高,屡培而厚,屡易而坚”,从3平方华里,扩至20平方华里,最终达到30平方华里 。


泉州城有护城河、外濠七条,城内河支沟(今称“八卦沟”)五条,构成密如蛛网的排水、交通系统 。古城内外,大小桥梁不下百座 。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一·地理八》:“五代时,留从效重加版筑,绕植刺桐 。”故称刺桐城 。


清·顺治十五~十六年(1658~1659年),福建提督马得功、兴泉道叶灼棠、泉州知府陈秉直依关东式改造泉州府城,古城定型 。因城西北、东北、东南三部凸出,中心城区东西宽而南北短,从清源山俯瞰,形肖鲤鱼,故称“鲤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