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的由来,有谁知道兴化上官河的历史和名字的由来

上官的由来

上官的由来,有谁知道兴化上官河的历史和名字的由来


上官源于芈姓,是以官职命名的复姓 。从《元和姓纂》和《唐书·宰相世系表》上的记载可知,上官氏的得姓始祖,是春秋时代楚国庄王的少子子兰 。这位公子兰,官拜上官大夫,以官位为氏而姓了上官 。一说“上官”为地名,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其公族中人以封邑为氏 。秦灭六国后,迁徙楚国公族大姓于关中,上官氏则被被迁往陇西上圭 。《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说,汉时,为充实关中人口,朝廷曾下令将许多大姓迁往关中,其中上官氏被迁往陇西上圭 。上圭,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这也正是源自楚国公族的上官氏在天水成为望族的缘由 。唐时,上官氏已出现于中原的河南地区,并在河南的陕州出人头地 。太宗贞观年间的文学家上官仪,就是陕州人 。唐末纷扰,逼得中原民众大举南迁,上官氏的先人也受影响,很快就在今福建的邵武生根开花结果了 。上官名人,唐有才女上官婉儿,宋有龙图阁一说“上官”为地名,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其公族中人以封邑为氏 。秦灭六国后,迁徙楚国公族大姓于关中,上官氏则被被迁往陇西上圭 。《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说,汉时,为充实关中人口,朝廷曾下令将许多大姓迁往关中,基中上官氏被迁往陇西上圭 。上圭,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这也正是源自楚国公族的上官氏在天水成为望族的缘由 。唐时,上官氏已出现于中原的河南地区,并在河南的陕州出人头地 。唐末纷扰,逼得中原民众大举南迁,上官氏的先人也受影响,很快就在今福建的南平市光泽县生根开花结果了 。上官在今河南滑省县东南一带 。后来望族居天水郡,即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 。
有谁知道兴化上官河的历史和名字的由来上官河是流经兴化城东及城南市区的一条南北方向的主要河道 。自东门泊向东的水路为车路河,向西经长安大桥,沿原水泥制品厂南侧(今“金花园公寓”)拐弯往南由昭阳桥、五里大桥至陵亭阁(今临城镇老阁村)的水路则为南上官河,即南官河,古时称之为“南津” 。

千百年来,半村半郭的南津流域,水上舟楫穿梭,堤上绿树如烟;秀美的田园与繁华的市井融为一体,星罗棋布的名胜景观点缀其间,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风景画,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和讴歌 。
自北宋至明代400多年间,兴化境内的丁溪、草堰、白驹、刘庄、小海等盐场生产的原盐由串场河经驳盐河(今蚌蜓河)进入南津,再经陵亭阁(老阁)向西至高邮、扬州,向南至海陵(今泰州);而行往兴化城区的船舶,则由串场河进入车路河经南津抵达 。此外,由海陵(今泰州)、扬州及江南、安徽等地区前往兴化、盐阜的商船、客船和官船也经过该水域,故南津水道十分繁忙 。
【上官的由来,有谁知道兴化上官河的历史和名字的由来】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至1130年),因战事需要,兴化设立了驿政铺递机构,利用绵延30多华里的南津河东大堤建成“南塘”驿道,用快马传递官府文书、军事要件 。这条古驿道浓荫蔽日,逶迤南去,由兴化、五里亭、八里铺、贾庄铺(今开发区魏家庄)、孟家窑铺(今开发区胥家、宦家一带)至河口铺驿与高邮驿站交接 。在驿道所经过的八里铺(今临城镇八里村)东侧“蒯墩”上,蓊蓊郁郁的树丛掩映着一座十分高大的荒冢,这便是被誉为一代“兵仙”的“兴汉三杰”之一韩信麾下的谋略家蒯通墓葬,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
蒯通名彻,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以多谋善辩著称 。陈胜、吴广部将武臣用其策,降燕、赵三十余城 。韩信用其计,遂定齐地 。后来,蒯通劝韩信背汉自立,未被采纳 。公元前196年,韩信在未央宫被萧何、吕后处死时高呼:“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汉高祖刘邦得知后,欲烹杀蒯通 。蒯通大呼冤枉 。刘邦斥责道:“汝教韩信造反,罪过韩信,理应受烹,有何冤哉?”蒯通回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高材疾足,方能先得 。臣闻跖犬吠尧,尧岂不仁?犬但知为主,非主即吠 。臣当时只知韩信,不知陛下,我何罪之有?”刘邦认为言之有理,便赦免了他 。蒯通获赦后,怕刘邦出尔反尔,遂逃到“巫风极盛”的楚国滨海之地(今兴化一带) 。死后,他被当地“土人”葬于八里铺东侧土墩上,故称“蒯墩”,其旁碧水名“蒯墩河”,与南津汇成一体 。蒯通生前著有谋略学著作《隽永》、《蒯子》和《战国策》等 。蒯通墓葬,在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由兴化知县胡顺华根据“胡元旧志”载入《兴化县志》中 。元代末年,兴化“四圣观”(东岳庙西侧)道长柴默庵在城南南津河畔建成一座园林式“道院”修道,潜心研究道学理论,并撰有《百心箴》一书 。他在一首诗中赞道:“少干施主少抄堤,野鹤孤云自在飞 。有水有山还著我,莫教尘土污霞衣 。”后来,人们将这座“道院”改建成“柴仙祠”,从而成为南津河畔一大景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