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字的由来,历史上的一甲二甲三甲四甲是啥意思

又字的由来

又字的由来,历史上的一甲二甲三甲四甲是啥意思


【又字的由来,历史上的一甲二甲三甲四甲是啥意思】“又”字甲骨文像人的右手,是“右”的初文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即今之右字 。”不过在古文字中,用作偏旁的“又”一般表示广义的手,既可以表示左手,也可以表示右手 。从甲骨文到篆文,都像五个手指省作三个手指,连着的一竖像手臂,据具体的实象造字 。隶书形体发生变化,最终发展为汉代隶书中的“又”字和的楷书中的“又”字 。
历史上的一甲二甲三甲四甲是啥意思现代人都把古代科举考试的“三甲”认为是状元、榜眼、探花 。其实这是对“三甲”的一种误解 。古代科举考试的“三甲”绝非指状元、榜眼、探花 。一般提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都是从明、清两代的科举说起 。明清的科举分为甲 、乙两科 。乙科是指集中全省秀才在省城举行“乡试” ( 即省试 ) ,中试者称为举人;甲科是把全国的举人集中到京城里举行“会试”,中试者在宫殿举行“殿会”,此次中榜者称为进士 。根据成绩高低,进士又分为三等,即一甲、二甲、三甲 。实际上,中国封建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年间便已经开始,但是直到宋朝太平兴国八年才开始分类“三甲” 。即殿试第一等的称为“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等的称“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等的称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统称进士 。一甲、二甲、三甲各取若干名 。到了元、明、清,科举考试“殿试”的中榜者,一甲仅限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若干 。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一甲的第二名叫榜眼,一甲的第三名叫探花;而“三甲”,实际上是殿试的末等 。因此,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三甲”,并不是指状元、榜眼、探花,而是殿试中榜进士当中第三等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