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级别如何定义,什么是衡量地震破坏程度尺子

什么是衡量地震破坏程度尺子

地震级别如何定义,什么是衡量地震破坏程度尺子


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破坏程度尺子,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是在没有仪器记录的情况下,凭地震时人们的感觉或地震发生后器物反应的程度 。
地震级别如何定义地震有强有弱,用以衡量地震本身强度的“尺子”叫震级 。
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它的单位是“级” 。
其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地震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 。
震级标准,最先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提出来的,所以又称“里氏震级” 。
震级每相差2级,其能量就相差1000倍 。
一个8.5级地震通过地震波释放出来的能量,大约相当于二滩电站连续发电近6年的电能总和 。
由此可见.大地震释放出的能量是十分惊人的 。
一般认为,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的8.9级地震 。
由于岩石的强度和破裂的规模都是有限的,所以地震的震级也是有限的 。
人们至今还没有记录到9级或者更大的地震 。
如果有人说某日某地将发生9级、10级或者12级的大地震,那显然是不可信的 。
按照震级的大小,也可以对地震进行分类,我国通常分为以下几类: 微震 —— 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 弱震 —— 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4.5级的地震; 中强震—— 震级等于或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 强震 —— 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 。
也有人把震级等于或大于7级的地震称为大震 。
对浅源地震而言,一般说来,震级在3级左右的地震就能被人感觉到,震级在4.7级以上的地震就可能造成破坏,震级在6级以上就可能造成较大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则有可能造成严重破坏 。
地震发生的次数与震级存在一定的统计关系 。
震级越大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少;反之,震级越小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多 。
全世界每年用地震仪可以测出大约500万次地震,平均每隔几秒钟就有一次,其中3级以上的大约只有5万次,仅占1%;中强震和强震就更少了;全世界7级以上的大震每年平均约有18次,8级以上的地震每年平均仅1次 。
什么是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的尺子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同 。为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 。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


地震级别如何定义,什么是衡量地震破坏程度尺子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一般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 。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 。即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 。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 。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

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而且还跟震源深度、地表地质特征等有关 。一般而言,震源浅、震级大的地震,破坏面积较小,但震中区破坏程度较重;震源较深、震级大的地震,影响面积较大,而震中区烈度则较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