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鉴赏之一——沁园春 沁园春长沙全诗


毛泽东诗词鉴赏之一——沁园春 沁园春长沙全诗


【原文】
沁园春
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兑自由 。怅寥廓,问仓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诗词鉴赏之一——沁园春 沁园春长沙全诗】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 。曾记否,到中游击水,浪遏飞舟?
【赏析】
领会本词,应当从审视主人公"我"的形象入手 。
首句"独立寒秋",猛地推出一个"特写":秋气清寒,充斥宇内,氛围是凝重的,又是寥廓的;"我"独立寒于秋之中,心情呼吸和感受着不见形影、漫无边际的秋之气息,内心与外物化为浑沌的一片,一种苍凉、萧瑟之感油然而生 。这就为引发正文的各种情思,蓄积了得以"飞流直下"的势头 。
"独立"了多长时间?不知道 。感受了多少寒意?不知道······我们只看到:"我"终于从默默无语的伫立中,从融身心于天地之间的沉思中,从对清虚的自然之气的感受中醒来了:霎时以飘瞥甲方的目光,关心起自然长卷上的"万类"来 。在这里,我们要着重体察"我"的视点,看它是怎样在大千世界中流动的 。
这视点投身了北去的湘江 。这是粗粗的一瞥,并不稍停,是由"悄然凝思"到"视通万象的过渡和转折 。
继之,它开始专注了 。目光指向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满江的碧水,争流的百舸,奋击升空的雄鹰,活跃于江中的游鱼 。很显然,"我"在此时此刻最关心、最感兴趣的,是浓烈的色彩——红要红个遍,碧要碧个透;是数量——万山、层林百舸,多多益善;是竞争——红与碧争辉,舸与舸争流,鹰与鹰较量,边游鱼也欲与雄鹰比翼 。这是在流动中定点观察 。"我"对这些感兴趣的自然物全不放过,要一一看个够;又显得相当急切,所以不断移动视点,上下、左右、远近、高低······追随着"我"的飞动而又不断打住的目光,我们可以分明地体察到:这是一位多么热情地留心万物,多么执着地穷究生命之迷,多么兴奋地为运动,为竞争助威喝彩的"我"啊!至此,"我"的色彩和情韵,由最初的冷峻、肃穆、心游太玄,一变而为热烈、潇洒和喜悦 。前者酝酿了后者,后者又使前者显得分外深沉,一而二,二而一,"我"的形象在诗情的运动中丰满了,完整了 。
经历了这种由独立到"流连万象"、"顾盼自如"的感情演化过程,"我"可以将目光再一次投身广阔无垠的天地,再一闪将心事通连于广漠的玉宇了 。这,不是"独立寒秋"式的悄然神往、有所思又无所思了,它升华为对世事、人生的执着探询和求索 。"我"总观万象,喜悦地赞叹:"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切都在运动,一切都在发展,一切都在寻觅着通向"自由"之路!"我"思虑遥远,感慨万端,禁不住要问:世界的命运,人类社会的升沉变化,到底由谁来主宰?历史的纵深感与现实的紧迫感交织在一起,"我"的胸襟和抱负闪射出哲人的睿智的光辉 。
下片的"我",不是同大自然发生关系,而是同"人",同"人"的一个群体发生关系 。所以,要特别关注"我"与他人的感情交流,他在活生生的人际关系中的喜怒哀乐和爱憎好恶 。
终于随着上片的结束,深沉的哲理思索告一段落 。在宏观地揣摩了一个人生的、社会的、历史的、现实的大课题之后,旧地重游的"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青年时代在此求索并开展革命斗争的往事,"携来百侣曾游",多少年轻的朋友结伴而来,那么活泼,那么畅快,回忆起来,那时光、那生活简直充实而丰富极了!娓娓道来,心弦的鸣响如流泉之叮咚 。然而,"我"的胸襟和视野毕竟是开阔的,此时此刻的感情基调毕竟是深沉和飞扬的 。他的注意力不在游戏于山水之间,而在对山山水水的富于使命感的指点,在于对1925年中国革命形势的科学估量,以及对革命领导权归宿问题的正确判断,因此,叮咚的感情流水顷刻间化成了浪拍云天的江潮 。以"恰"字为衔接,为转机,"我"一口气喷发出六个四字短句——"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音调铿锵,节奏短促,感情越来越激越,气势愈来愈磅礴 。种种追忆和万千思绪壅塞在一起,终于迸发出一声惊天动地的强音:"粪土当年万户侯"!看来,"我"是执着于"大"、"深"、"远"、"烈"的,是留意于历史发展态势的 。"我"的性格风貌在这里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与实现 。上片中"哲人"到此分明是"哲人"加"斗士"了 。其心态,其情韵,其内涵,其外露,无不闪射着不受羁勒、飞扬腾踔、雄视古今、宏观在胸、微观在握、网游机智的耀眼光华!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我",没有个人的单独突出,没有"舍我其谁"的架势,他有机地、自然地融合在"同学"、"书生"之间,他是群体中一分子,他"在丛中笑" 。这大概是"我"之力量源泉吧?这大概是"我"之信心的真正依靠吧?词作的思想意蕴到此结晶了:谁主沉浮?"我"的"我们","我们"的"我"!有了这,"万户侯"将化为"粪土",正茂的风华将永葆其美妙之青春!在攀上了词作的思想峰巅之后,最后三句,以意味深长的一问作收:"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内容是加重的,冲力是巨大的,但问得很潇洒,举重若轻 。所留恋者,难道仅仅是字面上提出的湘江游泳之事么?非也 。"我"和"我们"作为革命狂澜之掀动者的英伟形象,正神完气足地凸现于这结穴的一问之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