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的相见欢解释及背景

李煜的相见欢解释及背景

李煜的相见欢解释及背景


译文:默默无言,独自一人登上西楼,一弯新月如钩 。梧桐凋零,深深的庭院笼罩在秋夜之中,愁凄而寂静 。剪也剪不断的思绪,愈理愈乱的心情,这是离别故国的愁绪,真是另有一种难言的痛楚萦绕在心里头 。
创作背景: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 。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 。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起了囚徒生活 。李煜的词以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 。《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
李煜的,相见欢,解释及背景?【李煜的相见欢解释及背景】【年代】:五代十国南唐【作者】:后主李煜相见欢·秋闺本调昉于唐,正名﹝相见欢﹞,南唐后主作此调时已在归宋之后 。故宫禾黍,感事怀人,诚有不堪回首之悲,因此又名﹝忆真妃﹞ 。又因为此调中有「上西楼」、「秋月」之句,故又名﹝上西楼﹞、﹝西楼子﹞、﹝秋夜月﹞ 。宋人则又名之为﹝乌夜啼﹞ 。《词苑丛谈》云:「南唐李后主乌夜啼词最为凄惋,词曰:『无言独上西楼』云云 。」顾﹝锦堂春﹞亦名﹝乌夜啼﹞;且﹝秋夜月﹞亦另有八十二字正调,此所应细辨者也 。又有一名曰﹝月上瓜洲﹞ 。本调三十六字 。凡两用韵,前半皆用平韵 。第一句六字,一、三字平仄可不拘 。第二句与"捣链子"第二句同 。第三句为九字句,于第四字略断作豆,但也有于第六字断句者 。(万氏《词律》)此等九字句尽可先成七言一句,而后再寻两字冠之 。后主此词正用此法 。后半起二句换仄韵最宜注意 。万氏《词律》云:「断乱二字,是换仄韵,各谱具失注,是使学者失去二韵,其误甚矣 。」第三句仍协平韵,与前半第二句同 。末句亦为九字句,句法与前半末句无异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翻译:版本1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俯视庭院,寂寞的梧桐树凄惨的秋色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剪也剪不断,理它却还乱的是离别之愁 。此时此刻,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 。版本2静静的西阁 。在月光下捡拾忧愁的往事 。我们相对无言 。端一樽酒,让我们今夜长醉 。月,挂在楼上 。钩起一匹青纱 。院中只有梧桐 。秋风扫落叶 。哗然无声 。深门内宅中的秋,清,寂 。独坐秋中自衔觞,落叶卷袭漫天黄 。纷纷扰扰的离愁,包裹在心头 。剔不去,躲不开 。装愁绪的箱箧,却依然空 。相见欢,分离愁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既不忍别离,又何必相逢 。人生世事,聚聚散散,只是自寻苦恼罢了 。别离既然愁苦,何相逢 。无奈人生世事皆忙愁 。风凄兮,雨阴兮,月寂兮 。悲欢离合依然绕心头.赏析: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此词写作时期难定 。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廷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三句,采用倒装的手法,来突出离愁别恨是那样的深重,无法忘却,心里越想越乱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种滋味难于言表,让读者读来大有言未尽意无穷之感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 。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 。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这首抒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全篇如诉如叹,凄婉动人,明白如话,句句精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