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炉开启,火光四溅 灵魂烘炉( 二 )



吴国之所以设冶城于此,是因为南京这一带出产铜、锡、铁,这些均是冶炼兵器的原料 。尽管后来此地已无了兵器铸造之声,但铜铁尚存,金石之气亦不时一现 。
《世说新语》曾载王羲之与谢安同登此山的故事:
“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 。有高世之志 。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 。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 。’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 。岂清言致患邪?’”(《世说新语 言语第二十一》)
王羲之虽为一代名士,但心中雄豪之气不减,自然对当时以清谈避世的谢安有所不满 。登临冶城,凭吊昔日强兵冶铸之所,虽语气平淡,但其中棱角毕现,一如脚下这暗蓄破空之想的冶城山 。相较而言,谢安之话虽然简短,但内蓄更深 。晋初的王敦、苏峻、祖茂皆以大将身份叛乱,建康城也因此历经浩劫 。此刻桓温兵势正盛,不臣之心已蓄,后来的桓氏之乱已经初显征兆,此刻的谢安以清谈避世,以商鞅警右军,对后事已有预感 。日后桓温暴死,东晋暂时度过危机,谢安东山再起,开始独挡一面 。当前秦百万大军压境之时,谢安同样狮子奋迅,尽谴家中子弟,一战而破敌 。可见,谢安也并非空谈之士,心中亦不乏百万大军 。南京城能历经劫难终又烈火重生,其中的豪气亦不减当年 。

烘炉开启,火光四溅 灵魂烘炉


【烘炉开启,火光四溅 灵魂烘炉】时隔一千余年,当太平天国大军攻克南京,官僚豪绅都做鸟雀散之时,却有一文弱书生筹划大谋于城中 。张继庚,江宁人,国子监诸生,幕游湖南,助守长沙,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南京被围,募兵守城,献谋御敌;城陷后,结同志,招友军,已离险地,仍返孤城 。其后被擒,仍施反间计,称太平军中忠勇之士为其同谋,杀百余人,慨然赴死,坦然受刑 。
过去提到他,多因其破坏农民起义将之塑造成阴险的间谍形象,可身陷孤城之中依然斗志不减,数离险地却以破敌为己任,再入虎穴,亦可称为壮士 。清末南京著名诗人、学者孙文川为之写《张烈士行》,百余年后读来依然铮铮然如金石鸣 。诗曰:
“不破一甲折一矢,数十贼魁同日死 。
贼自杀贼谁所使,死不忘君一烈士
……
金陵节烈俱捐生,烈士铁中之铮铮 。
一息仅存尚报国,临危不乱尤难能” 。
烘炉开启,火光四溅 灵魂烘炉


而其人故宅就在朝天宫附近,屋边有白果树,民国初年尚存,前清举人王孝煃有《冶西杂咏》三十首,其中多载朝天宫附近典故,有一首诗就描写张继庚故宅白果树:
“是非成败且休论,气节功名第一层 。
多少故家零落尽,尚余乔木荫西城” 。
诗句虽有些直白,但沧桑之感,悲壮之气亦令人动容,可与刘禹锡的《朱雀桥》相呼相应 。朝天宫虽已为衣冠会聚之所,可昔日的雄壮豪情,亦在这些文弱书生身上闪现 。
烘炉开启,火光四溅 灵魂烘炉


孔子曰:“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而君子居之 。”隐忍无道,蕴大志于胸,这是看似柔弱的南方人坚强的一面 。朝天宫自明太祖将之设为江南府学以来,除在太平天国时期被改为屠宰场外,一直都是莘莘学子诵读经典的场所 。可以想象,当年的朝天宫一定是书声朗朗,走入此地,必然肃然起敬 。然而,回想二千余年的世事浮沉,人世变幻,这里何尝没有那敢于挺身而出的忠烈之士?或许,在干将、莫邪在此铸剑之时,就已经铸就了这里人的灵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