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问题 , 总希望父母帮忙解决 。 ——依赖、不自信
90%的父母会认为 , 帮助孩子是爱:
喂孩子吃饭 , 能让孩子吃的更多 。
给孩子提裤子 , 能让孩子穿的更整齐 。
帮孩子拆开薯片包装袋 , 能让孩子更快的吃到薯片 。
…
但没想到这样的爱会使得孩子 , 变得越来越弱小 。
还有的父母会认为 , 帮助孩子是关心:
不许孩子进厨房 , 是为了他的安全 。
不许孩子上桌包饺子 , 是怕他弄脏衣裤 。
不许孩子做家务 , 是省去再做一遍的时间 。
但没想到以为这是关心孩子 , 很多时候实际是想减少自己的麻烦 。
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体验和学习 , 且都有自己内在的秩序 , 如果在半路被迫把事情移交到父母手上 , 就打断了一次完整的经验 。
所谓“缺乏能力”就是这样积攒出来的 。
只有孩子求助 , 才去帮忙——这是爱的“度” 。
孩子低头解扣子解了很久没解开 , 孩子说:“妈妈我不会 。 ”——这时候帮助孩子 , 叫爱 。
孩子想去勾树上挂着的红气球 , 但是身高不够 , 孩子说:“爸爸我拿不到气球 。 ”——这时候帮助孩子 , 叫爱 。
孩子犯错误被老师骂了 , 孩子说:“爸妈 , 我要怎么改进?”——这时候帮助孩子 , 叫爱 。
有度的爱 , 会让孩子成长 , 学会感恩 。 无节制的爱 , 会让孩子成为巨婴 , 拉低孩子成长速度 。
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有远见的父母 , 都带点绝情 。
孩子摔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 。
饭点的时候孩子不好好吃饭 , 过了饭点 , 对不起没饭吃了 。
上学磨蹭迟到被老师批了 , 再丢脸自己受着 。
…
绝情放在这时候 , 不是冷漠 , 是充满智慧的爱 。
《欢乐颂》里小包总的妈妈为了阻止他与安迪交往 , 使出了各种侵犯安迪隐私的招数 , 查身世乱贴小三标签 , 被触怒的安迪跟小包总说过这样一段话:
“你母亲有问题 , 但是造成她今天的性格 , 你也有责任 。 她必须要碰壁 , 碰壁之后 , 她才知道她的界限在哪里 。 你现在表面上看着是为我着想 , 实际上你是在纵容你母亲对自己力量的臆想 。 你不断的退让 , 不断的纵容 , 才能够让他这么的肆无忌惮 。 ”
这段话说的很中肯 。 把小包总的母亲替换成“孩子” , 我觉得非常适合用来警醒父母 。
孩子成长需要碰壁 , 碰壁之后他才知道界限在哪里 , 问题在哪里 。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 为自己麻烦负责 , 可能当下会让父母显得有些绝情 。 但透过当下看长远 , 这是在帮助孩子成长 。
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提到一点 , 我非常赞同 。 说是父母帮助过多时 , 孩子培养不出责任感 。
在尼尔森的理念中 , 责任感是孩子自我价值的体现 。
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孩子 , 只会依赖和被动接受 , 他们会蛮横的认为价值感的唯一方法就是 , 操纵别人为自己服务 。
拿给孩子喂饭来说 。
吃饭本是孩子自己的责任 , 但父母为了省事、干净、孩子吃的饱 , 总“替孩子吃饭” , 久而久之 , 孩子就会产生一种依赖 , 总想等着别人来帮忙 。
依赖的另一层意思是自我价值感缺乏 。 孩子体会不到自己动手的成就感 , 自然不会感受到自我价值 。 所以他只能通过操作父母 , 向父母示威要求他们为自己服务——喂饭 , 来获得价值感 。
再拿拒绝孩子做家务来说 。
2岁左右的孩子被“我来 , 我来”附体 , 喜欢什么事都要插手 。 比如看见妈妈拖地想去帮忙 , 妈妈觉得孩子太小拖不干净 , 拒绝了孩子 。 或者妈妈妥协让孩子尝试拖几下 , 拖完后被妈妈嘲笑说:“你看 , 你还太小了 , 拖不干净 。 ”
推荐阅读
- 你的哄骗,会吞噬孩子对你的信任!
- 这些“爱”孩子的话,别轻易说出口,伤害太大!
- 孩子再小,你也要给Ta面子!
- 引导孩子尊重生命的方法 如何让孩子懂得生命的意义
- 网瘾是疾病还是教育问题,如何正确看待孩子有网瘾?
- 育儿中家规的重要作用 家规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 青春期不运动会引发心理问题吗,如何引导孩子运动呢?
- 妈妈自己带娃的好处 孩子应该谁来带更好
- 苦着养孩子的方法 孩子为什么要苦着养
- 宝宝和月嫂睡还是和妈妈睡,月嫂和孩子单独睡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