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一定要知道 , 不要动不动就跟孩子说奖励 , 因为奖励也是会毁掉孩子的 。 告诉你孩子:学习好 , 本身就是最高级的奖励 。
地铁上 , 两名学生在对话:
小男孩:“我爸说了 , 一科100分 , 奖励100块;两科100分 , 奖励300块;三科100 , 奖励500块……”
小女孩:“我妈说了 , 只要我考进班级前5名 , 就带我去迪士尼乐园 。 ”
临近期末考 , 父母为激励孩子能考好成绩 , 都使出了“杀手锏” 。
我认识一位冉冉妈 , 最近因“奖励孩子”而困扰 。
她说 , 女儿冉冉的成绩犹如“过山车” , 老师找她去问询原因 。
她突然想起女儿有天上学前问起她的:“妈妈 , 我要是考了100分 , 你怎么奖励我?”
她觉得女儿现在的成绩还不错 , 就随口回答:“没有奖励 。 ”
女儿气鼓鼓地说:“那我就随便考考了 。 ”
原本以为女儿开玩笑 , 没想女儿“说到做到” 。
从一年级开始冉冉妈就用奖励的方式来激励她 , 考进前30名 , 请她吃大餐 , 考进前10名 , 奖励溜冰鞋 , 考进前3名 , 奖励电话手表 。
为将电话手表收入囊中 , 有段时间冉冉的学习干劲十足 , 打了鸡血一般 。
看到分数满满的成绩单 , 冉冉妈暗自庆幸奖励方法的成效 。
但很快就出了问题 。 女儿俨然已把奖励作为是否好好考试的“方向灯” , 有奖励有就好好考 , 没奖励就应付了事 。
孩子好好学习 , 只为一双品牌鞋 , 一套名贵衣服 , 学习的意义早已变了味 。
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一位对噪音特别敏感的老人 , 一群孩子每天在小区里踢垃圾桶发出的声响 , 让他烦躁不安 。
多次劝说未果 , 他想到一个好办法 。
他问孩子们:“你们踢垃圾桶是不是很快乐?”孩子们回答:“是” 。
他又说:“每天给你们一块钱让你们在固定时间踢垃圾桶 , 你们愿意么?”
孩子们回答:“愿意 。 ”
在之后的日子里 , 按照约定俗成 , 孩子们在固定的时间里踢垃圾桶 , 老人按规定给他们每人一块钱 。
一段时间后 , 老人说自己收入变少了 , 只愿意给5毛 。
孩子们一听钱少了一半 , 变得不开心 , 踢垃圾桶的劲头也明显松懈 。
再过一段日子 , 老人对孩子们说:我现在没有收入了 , 没有钱给你们了 , 等我以后有钱了再说吧 。
孩子们垂头丧气地说:“那怎么行 , 一分钱不给 , 谁还愿意踢 。 ”
从那以后 , 孩子们再也不愿意去踢垃圾桶了 。
明明是孩子们乐此不疲的兴趣爱好 , 最后却能让孩子自动放弃 , 这中间只隔了“奖励” 。
老人成功地用“奖励”毁掉了孩子们的兴趣 , 找回了之前的宁静生活 。
再也不愿意去踢垃圾桶的孩子们 , 早已忘记当初的兴趣 , 而只记得自己是为了利益而踢 。
家长们用奖励的方式刺激孩子学习 , 想想 , 是不是同样的道理:
在有奖励的时候 , 孩子们可能卯足了劲 , 战斗力十足 。 而一旦没了奖励 , 就像泄了气的皮球 , 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了 。
很多人不解 , 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 著名心理学家德西的实验或是最好的解释 。
有一天 , 他召集了一群人来解答了自己的智力题 , 最初的实验是所有人都没有奖励 。
后来 , 他把这群人分成两组:一组是解答问题有奖励 , 另一组依然没有奖励 。
一段时间后 , 他告诉两组人 , 自由活动时间到了 , 可以选择休息 , 也可以选择继续答题 。
推荐阅读
- 这些育儿的坑,家长别再掉下去了!
- 宝宝小时候总捡别人的旧衣服穿,这样真的好吗?
- 孩子的独立性如何养成?从“穿衣服”这件小事做起
- 银行卡1类2类的区别
- 孩子这9种行为属于心理问题,家长别暴力制止!
- 抖音复制别人文案算搬运吗
- iphone进水面容id不识别
- 趴地虎和虾虎鱼的区别
- 发别人私照侵权判几年
- 自古红颜多薄命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