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古屋开车到大阪多久 名古屋到大阪多久( 九 )


开放的那栋楼里展品并不算多 。一楼主要是各种佛像,雕刻非常精美,楼上是书画及陶瓷,有部分都是来自中国,中国的书画作品并非来自名家(普通人耳熟能详的),但中日的作品放在一起,很明显可以对比出,我们的书画作品的笔法构图意境及陶瓷的精美程度要远远地超过日本 。在不同楼层的展区楼梯处,每层都有工作人员在做专门的介绍,他们看到有人走过来,都会主动地招呼介绍,并示意可以参与 。我对一个展台上的佛头有点兴趣,那个工作人员详细地介绍了这个佛头的制作工艺,并递过湿纸巾,让我擦了手以后,把榫卯结构的佛头拆开再组装起来 。自己动手印象特别深刻 。
从京都博物馆出来,向东走到东山七条路口左拐,一路向北 。沿着这条路几乎可以把京都东部重要的景点全部逛完 。
按顺序分别是清水寺 。清水寺是国内旅行团必去之地,它在向北这条路的右侧,一条蜿蜒的爬坡小路,车流人流交织,其中不乏身穿日式浴衣的男人女人,一开始还挺惊喜,但看多了发现大多是各地来此换装体味风土人情的游客 。清水寺景没有特别之处,属于不来遗憾,来了后悔的旅游点,人实在太多 。
(抓拍到的拉人力车的小哥,精干,皮肤呈健康的小麦色,包着头,或戴着斗笠,穿着紧身短裤)
从另一条小路返回到大路继续向北 。在路上经过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里面的饭菜很日式,价格也很实惠,在里面打发了午餐 。
在路边自动售卖机买了冰冻的饮料,售卖机的饮料的价格并不统一,有的地方贵一些,有的地方便宜,在这条路上,买到了最便宜的罐装咖啡——60日元 。
(60日元的咖啡,一般饮品都在130上下)
接下来就是八坂神社,八坂神社就在衹园花见小路对面,人也很多 。转了一圈,继续往里面走,反而更加开阔起来,像个大公园,甚至有人还在里面遛马 。沿着小路往前走,往左一拐,发现大巴车又多了起来,抬头一打量,原来是知恩院 。因走了太多的路,就在知恩院里一个大平台上好好歇了一会阵,直到看门的人来喊说结束了,抬手一看表,四点半 。打起精神,往青莲院走,青莲院离知恩院很近,但不幸的是,走到青莲院,才知道四点半也关门了 。只好在院外徘徊拍了些照片 。
(知恩院)
(青莲院)
沿着知恩院旁的另一条路往前走,来到一条小河边,河水清浅干净,可见河底的沙石,看到一些本地人坐在河岸上乘凉,还有人带着小婴儿赤脚在小河里走 。我们也试着脱了鞋,站在河床,河水只漫过小腿肚,清凉舒爽 。此时已近傍晚,凉风习习,好不惬意 。河边杨柳吹拂,有骑自行车的人从河岸经过,风吹起裙裾,如在画中 。
注意到河边刻着它的名字:白川 。
再往外走,又回到了一开始那条南北大路,就在八坂神社的旁边 。到对面的花见小路逛了一遭,
本是回到八坂社神旁坐BUS回去,却发现神社门口贴着今晚六点到八点是衹园祭,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正好碰上这样的盛事 。
查了一下衹园祭的来历:
【 祗园祭是八坂神社的祭礼,起源于9世纪末;从平安时代(约1100年前)开始,传说1100年以前,日本流行瘟疫,夺去了很多生命 。人们认为这是一个叫牛头天王的鬼神在作祟,就用66个棍子(当时日本被分为66个地区)建造了神轿,送到神泉苑,游街祈祷,使得事态得以好转 。这次神事活动叫做祗园御灵会,成为祗园祭的前身 。
在南北朝时期,街坊上拉着山藜游行来祈祷健康、驱除病魔,成为了一种民间习俗,演变成了祗园祭 。到了近代,随着以西阵为中心的纺织业劳动者和中京区为中心的工商业者的抬头,日本的市民文化逐渐盛起来 。每年的7月13日至16日,城镇的旧式家庭在屋檐下挂着神灯、青帘,铺上席子,装饰鲜花,竖起屏风,给节日增添光彩;在京都市的各个街头,都会响起传统打击乐的器乐声 。17日绚丽多彩的神轿巡行,祗园祭达到最高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