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安全感怎么建立( 二 )


当我们在延迟满足时,是否做好了足够的观察和回应,让孩子感觉到你的回应?当我们及时安抚的时候,是否没有让自己的回应流于形式,这些都会影响我们建立的亲子安全感的深浅 。
安全感的培养需要合适的时机
一份稳固的安全感,可以让孩子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成为独立的个体时,情感上始终保持着安全的依恋状态 。
在充满安全感的堡垒中,孩子拥有着不断自我探索的动力,并且愿意相信,不管遇到了什么事,只要转身,就可以看到重要的人,在身后守护着,陪着自己 。
在我养育两个孩子,从出生到现在的几年里,孩子们总会有大大小小数不过来的需要帮忙的时刻,但是每一次,在我决定要不要帮孩子忙的时候,我都会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在这个挑战中,孩子是否需要我,“此刻”是我需要帮忙的时机吗?
这份对时机的反思,让我学会了退后,当孩子迫切地希望我们帮忙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冷静地退后一步,判断时机是否恰当 。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看清楚孩子的状态,再去判断适合孩子的引导方法,和让孩子有安全感的回应是什么 。
假如孩子的积木倒了,希望我们可以帮忙叠起来,我们先不要着急出手,可以试着鼓励孩子自己直面问题,“你再试试看,你可以的,你需要自己想一想看有什么办法”,帮助孩子积累面对问题的勇气,是成长的第一步 。
但如果孩子始终无法保持积木的平衡,不明白为什么别人搭的积木可以搭到十几块不倒,自己的却四五块全散了 。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介入了,我们可以借此机会跟孩子探讨,“你是哪些地方没搞懂,我们可以一起去解决问题” 。
父母最好的帮助时机,是在孩子尝试过后,依然找不到方向,陷入无解和挫败的时候 。
和孩子一起体验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既可以给到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也可以通过引导和讨论,帮助孩子体验独立探索的过程 。
安全感的关键在于亲子沟通之道
真正的依恋包含了同理心的沟通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言行和沟通,向孩子表达最深层次的“我懂你” 。
在搭建安全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一点想象力,站在孩子的立场,体会他们的情境,这便是同理心的深层含义:我懂你的不容易 。
而落到实际操作中,便是“映射法” 。
我们可以通过重复孩子的话,并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情况,实现与孩子的交流 。 这种方法更可以让孩子知道,我们在很认真地倾听,并且认可他的情绪,我们在试图表达我们的同理心 。
我们没有办法每件事都及时满足孩子,但是如果及时表达与沟通,一样可以给到孩子安全感 。 生活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 借助身体语言捕捉、识别孩子的情绪信号
“映射法”强调的是转换语言,比如把孩子的情绪状态和身体动作进行关联 。
我们可以观察到,孩子的情绪往往会伴随一些身体上的动作,比如皱眉头,双脚晃动,趴在桌面上一声不吭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用肉眼观察到的情绪信息 。
通过关注孩子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我们可以尝试揣摩这些信息背后传递的情绪,可以问问孩子,“我看到你皱眉了,你是在生气吗?”、“你拽着我的衣服,我感觉到你很紧张是吗?”
◇ 借助自己的想象力,站在孩子的立场去体会他们所处的情境
“映射法”强调的是转化处境,我们可以帮助孩子重新定义事件和情绪 。
比如,当孩子看到别的孩子有礼物,自己却没有,因此大喊大叫的时候,可以这样子跟孩子说:“我看到你的表情有点生气,是不是因为别人都有礼物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