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补短板、软件建生态 国产“芯”赛道多方位提速


硬件补短板、软件建生态 国产“芯”赛道多方位提速



9月6日 , 观众在服贸会国别和省区市专区参观4800万像素硅基液晶数字光场芯片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张晨霖摄
一年前 , 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新生在录取通知书中收到一枚“龙芯”芯片 。 一年后 , 同在这所大学 , 几名大四学生用自己设计的芯片“赢”得毕业证书 。
通过加快国产替代、构建自主生态、厚植人才储备等举措 , 国产“芯”赛道正在多方位提速 。
【硬件补短板、软件建生态 国产“芯”赛道多方位提速】补短板:从“可用”逐渐向“好用”过渡
新近发布的龙芯3A4000/3B4000 , 基于自主设计 , 在CPU芯片内集成了国产密码算法、安全可信与访问控制机制 。 “安全性和性能都进一步提升 , 同时大幅降低成本 。 ”龙芯中科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伟武介绍 。
作为芯片自主研发的代表之一 , 龙芯经过近20年积累 , 目前基本完成硬件“补课” , 并从“可用”逐渐向“好用”过渡 。 曾经的独木桥 , 如今有了更多后来者 。
8月底 , 江苏昆山 , 一款工业级5G终端基带芯片在此发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与当地政府合作 , 正推进该芯片量产 。
工业级5G技术是下一代产业系统的中枢 。 源自中科院计算所的中科晶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石晶林介绍 , 该芯片具有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等特点 , 支持软件定义 , 面向工业制造、交通物流、远洋矿山等领域提供工业级5G解决方案 。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看来 , 外部的挤压也让我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 “中国IT企业应从追随国外生态、追赶国外技术 , 转变为建设自主生态、根据实际需要研发自主技术 。 ”倪光南说 。
建生态:“做得出”还要“用得广”
历时5个月 , 中科院主办的“先导杯”并行计算应用大奖赛收官 , 产出近百份创新软件应用成果 。
自今年3月启动 , 赛事吸引了全国200多所重点高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的600多名选手 , 在基础算法、人工智能、开放应用三大方面展开角逐 。 部分优秀作品入选国际学术期刊 , 获得国内软件著作权 , 为我国并行计算软件应用生态“添砖加瓦” 。
并行计算能快速解决大型复杂的计算问题 , 很大程度支撑了算力的爆发 。 在分类领域 , 如预测病毒演化、大规模筛选药物、材料分析、气象预报等 , 算力要想大显身手 , 离不开特定软件辅助 。
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迟学斌说 , 我国支撑算力的硬件发展目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 但软件和应用仍有欠缺 。 高性能计算机“做得出”还要“用得广” , 凝聚产学研用各方力量 , 将加快构建从算法到软件再到应用的良好生态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说 , 近年来 , 我国逐步构建起高性能计算应用生态 , 并在2016年实现了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零的突破 。 未来继续大力加强算法和软件开发力度、加大应用推广力度 , 将带动整个产业提升 。
育人才:针对性加大创新储备
设计、流片、测试、验证 , 芯片成功运行——这个夏天 , 中国科学院大学5名本科生交出一份“硬核”毕业设计答卷 。
这款RISC-V处理器芯片 , 基于110纳米工艺完成流片 , 可运行Linux操作系统 。 尽管不算非常先进 , 但成功实现了中国科学院大学首期“一生一芯”计划的目标 。 该计划旨在让本科生设计处理器芯片并完成流片 , 以培养具有扎实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处理器芯片设计人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