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钙钛矿光伏器件埋底界面的“黑匣子”


打开钙钛矿光伏器件埋底界面的“黑匣子”



面对可再生能源需求 ,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凭借其低成本、高转换效率的优势成为下一代光伏技术的研究热点 。 近日 , 北京大学与英国萨里大学团队合作论文在《先进材料》刊发并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
“该成果为认知钙钛矿埋底界面提供了高效的研究平台 , 为发展钙钛矿高效钝化技术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 同时也为提升钙钛矿电池性能提供了先进的理论指导 。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龚旗煌告诉《中国科学报》 。
成果论文题为“钙钛矿光伏的埋底界面” 。 提及论文的贡献 , 通讯作者、英国萨里大学团队带头人张伟教授表示:“这是首次对钙钛矿底界面性质的全面深入研究 , 这将更新整个领域对多晶钙钛矿薄膜的理解 , 并推动领域对钙钛矿底界面性质进行充分的挖掘探索 。 ”
攻关:打开埋底界面的“黑匣子”
高效率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通常以钙钛矿的多晶薄膜作为光活性层 , 而钙钛矿多晶薄膜的上下两个界面通常被认为是缺陷富集的区域 , 是限制钙钛矿光伏器件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 。
在过去十多年的发展中 , 大量研究工作集中在钙钛矿薄膜上表面的性质及优化 , 对薄膜上表面的认知也逐渐完善成熟;而对于被隐埋的、非暴露的底界面则缺乏更加深入的认识与理解 。
同时 , 对于溶液生长的多晶钙钛矿化合物半导体薄膜 , 大量研究都是通过对薄膜上表/界面的表征结果来间接推断底界面性质 , 缺乏严谨的科学性 。
“相对于成熟的上表/界面研究 , 钙钛矿薄膜的埋底界面对广大研究者来说仍然是一个被深埋的、没有被打开的‘黑匣子’ 。 ”本文通讯作者、北京大学团队带头人朱瑞研究员介绍了领域内对于钙钛矿底界面研究的滞后情况 。
基于多年来对高性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及钙钛矿多晶薄膜性质研究积累的扎实研究基础与丰富研究经验 , 北京大学团队联合英国萨里大学团队对此难题进行攻关 。
研究首先通过“反溶剂牺牲聚合物传输层+金属软模板支撑”的方式将已沉积的钙钛矿多晶薄膜底界面暴露出来 , 借助系列表界面表征 , 真正首次“看清”了底部的细节 。
团队进一步发展了一种底面原位荧光成像技术 , 可视化地发掘了薄膜底界面的非辐射复合损失来源 , 并首次建立起底部的“微结构—光电性质”关系 , 最终得到了一幅完整清晰的钙钛矿底界面物化图像 。
朱瑞表示 , 论文对钙钛矿光伏器件的“埋底界面”开展系统深入研究 , 阐明了“埋底界面”中“微结构-化学分布-光电功能”的科学关系 , 建立起钙钛矿光伏器件“埋底界面”的可视化研究平台 , 为钙钛矿多晶薄膜的未来钝化技术发展和钝化分子设计提供了指导 。
剖析:“上下贯通”的表面钝化
确定钙钛矿底界面损失的来源 , 进一步消除底界面的损失从而改善整个钙钛矿薄膜的质量 , 是实现高效率电池的必经之路 。
“2018年我们联合团队通过卤化铵上表面钝化技术实现了反式结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世界效率记录 。 ”朱瑞介绍说 , “基于对这项工作的深入理解 , 我们想尝试一下 , 通过卤化铵上表面钝化技术 , 能否对钙钛矿薄膜的底界面有改善作用 。 ”
在借助系列底面研究技术的帮助下 , 团队进一步对经过卤化铵上表面钝化后的多晶薄膜进行分析发现:上表面钝化后的薄膜 , 其底界面的损失来源几乎全部被钝化消失 , 呈现出了一个非常“干净”的底界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