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殿试的固定场所,故宫殿试的固定场所

1、故宫殿试的固定场所【故宫殿试的固定场所,故宫殿试的固定场所】故宫殿试的固定场所是保和殿 。保和殿 , 又名谨身殿、建极殿、位育宫,是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 , 自乾隆五十四年(即1789年)起,便成为了殿试的固定场所 。
故宫殿试的固定场所
保和殿是北京故宫中的一座殿宇式建筑,于明永乐十八年建成,占地面积约为1240平方米 。
“保和”一词出自《易经》,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也就是神志得专一、保持宇宙间万物和谐的意思 。
三大殿是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太和殿是三大殿中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为2377平方米 , 中和殿是最小的宫殿 , 占地面积为580平方米 。

故宫殿试的固定场所,故宫殿试的固定场所


2、殿试的固定场所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是唐、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于659年由唐高宗首创 。
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 , 由内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其中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 。
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亲自在大殿上开科取士,由皇帝亲自监考选拔人才 , 是科举史上第一次“殿试”,此次殿试规模不大 。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即将称帝,她亲自主持考试,各地精英云集洛阳,考生有上万人之多,连续考了几天 。这次殿试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资治通鉴》干脆抹杀了唐高宗主持的那次殿试,称殿试是武则天开创的 。虽然成书更早的《旧唐书》记录了唐高宗:(显庆)四年春二月乙亥,上亲策试举人,凡九百人,惟郭待封、张九龄五人居上第,令待诏弘文馆 , 随仗供奉 。(《旧唐书?高宗本纪》)
但此次规模不大御试,且并未记载御试地点是在殿前试人,故唐高宗并非殿试的开创者 。
历史发展
晋武帝亲自诏问阮种,亲自审阅试卷提名第一是殿试的雏形 , 科举史上的殿试是由唐高宗首创的 。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亲自在大殿上开科取士,由皇帝亲自监考选拔人才就是后世说到的“殿试” 。通过朝廷殿试者为进士 。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 。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 。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 。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 。金代及第者分上、中、下三甲 。元工分一、二、三甲,两榜 。蒙古、色目为一榜,汉人、南人为一榜 。明清沿元制分三甲,但不分二榜 。北宋初年的科举,为一年一度的两级考试,一级是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二级是由礼部在开宝寺内贡院举行的“省试“ 。后改为每隔一处或两年举行一次,最后改为三年举行一次 。
宋开宝六年(973年) , 翰林学士李仿知贡举,主持在东京贡院进行的全国会试 。经过各场会试,共录取进士、各科及第者38人 。其中有2人在召对时因“材质最陋,对问失次“而被黜落 。落第进士徐士廉击登闻鼓,控告李仿“用情取舍“,要求殿试,以求公道 。宋太祖下诏从落第者中选出195人和已中的36人,在讲武殿进行复试,由宋太祖亲自主持,结果又有127人及第,而原录取的人中又有10人落选 。张榜后,朝野大哗,李仿降职 。这次科举案,不仅成为殿试的发端,而且自此确立了封建社会的三级考试制度 。
到了元代元顺帝,殿试划分一、二、三甲,而明清沿元制分三甲 。
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 , 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 , 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从唐朝唐高宗时期起创立的(由于武则天进行发展多数人认为是其创立),在宋代成为常制 。
程序
在明清时,其程序大体如下:
试前须复试,在紫禁城内的保和殿应试 。
复试毕 , 于四月二十一日应殿试,也在保和殿 。
殿试只考策问,应试者自黎明入 , 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然后颁发策题 。制策题目,清初用时务策一道,题长二、三百字,所询一二事;康熙以后,题长达五、六百字,甚至千字左右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改由读卷大臣密议八条中圈出四道为题 。策文不限长短,一般在2000字左右,起收及中间的书写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数限制,特别强调书写,必须用正体,即所谓“院体”、“馆阁体”,字要方正、光园、乌黑、体大 。从某种角度来看,书法往往比文章重要 。
殿试只一天 , 日暮交卷,经受卷、掌卷、弥封等官收存 。至阅卷日,分交读卷官8人,每人一桌,轮流传阅,各加“○”、“△”、“\”、“1”、“×”五种记号,得“○”最多者为佳卷,而后就所有卷中,选○最多的十本进呈皇帝 , 钦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为状元、榜眼、探花,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又称“三鼎甲” 。二甲若干人,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一,称“进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称传胪 。三甲若干人,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二 。最后由填榜官填写发榜 。一甲三人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二、三甲进士如欲授职入官 , 还要在保和殿再经朝考次 , 综合前后考试成绩,择优入翰林院为庶吉士 。即俗称的“点翰林”,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职 。《明熹宗实录卷》:“天启二年三月(十四日)庚戌,以廷试天下贡士,命……通政使司左通
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生→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 一般在太和殿哦,希望对你有帮助,祝你生活愉快宋朝正式成制,明、清沿用 。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 。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 。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 。明清分三甲,但不分二榜 。北宋初年的科举,为一年一度的两级考试,一级是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二级是由礼部在开宝寺内贡院举行的“省试“ 。后改为每隔一处或两年举行一次,最后改为三年举行一次 。
宋开宝六年(973年),翰林学士李仿知贡举,主持在东京贡院进行的全国会试 。经过各场会试,共录取进士、各科及第者38人 。其中有2人在召对时因“材质最陋,对问失次“而被黜落 。落第进士徐士廉击登闻鼓,控告李仿“用情取舍“ , 要求殿试,以求公道 。宋太祖下诏从落第者中选出195人和已中的36人,在讲武殿进行复试,由宋太祖亲自主持,结果又有127人及第 , 而原录取的人中又有10人落选 。张榜后,朝野大哗,李仿降职 。这次科举案,不仅成为殿试的发端 , 而且自此确立了封建社会的三级考试制度 。
宋初,殿试属于淘汰性考试,淘汰的具体比例不固定,录取率从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不等,这样就会出现多次省试合格的考生,到殿试的时候总是被淘汰的情况 。但此后出现了一些殿试屡次落第的举人愤而投奔与宋朝分庭抗礼的西夏的情况 。因此 , 北宋朝廷也认为殿试实行淘汰确实不好 。
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殿试,宋仁宗亲自主持,宣布殿试不淘汰考生,凡是参加殿试者一律录取 。这一年参加殿试的388名进士、388名诸科举人全部被录取 。从此 , 殿试不淘汰,只是根据考试成绩给考生排名就成为定制 。不过,由于殿试的名次对考生将来入仕和升迁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考生们对殿试还是非常重视的[4] 。
明清仅供参考
殿试地点 , 原在天安门外,后在太和殿,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定于保和殿 。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故不设考官,只设读卷官 。由皇帝亲简大学士2人、部院大臣6人充任 。殿试只考制策一场,当日交卷 。试题大多在殿试前一日由读卷官密拟,以俟钦定 。有时,也由皇帝亲自拟定试题 。殿试时,派王、大臣监试,另有御史4人参与监试 。以礼部尚书为提调,由内阁、翰林院、詹事府、光禄寺、鸿胪寺等处派出20余人,执行受卷、弥封、收掌、印卷、填榜等具体事务 。
清初,考试后读卷官等人在内阁满本堂阅卷 。阅卷天数不作硬性规定,三五日后始将试卷封呈 。门不封锁,人员可以自由出入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后,规定读卷官等人同处文华殿两廊及传心殿前后房,必须按规定时日完成阅卷 。每个读卷官必须将所有试卷轮阅一遍,按五等标识评卷 。由首席读卷官为总核,进行综合评议 。评议时读卷官都可发表意见,始定名次 。殿试后3日晨,皇帝至养心殿西暖阁,阅读卷官所呈前10名试卷 。钦定名次后,召读卷官入殿,拆开弥封 , 以朱笔填写一甲三名次序,再书二甲七名,交下缮写绿头签,引见前10名 。10名以后之卷,由读卷官到内阁拆开弥封 , 依阅卷时所排名次于卷面书第二甲、第三甲及第几名字样 。最后,依次填榜,称金榜 。
二十五日于太和殿举行传胪典礼 。宣读皇帝制书:第一甲赐进士及第 ,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典礼完毕后 , 一甲三名由只有皇帝才能走的太和门、午门等正中的御路出去,以示皇帝特优之礼 。传胪之后 , 颁布上谕 , 第一甲第一名授职翰林院修撰(从六品),第二、三名,授职翰林院编修(正七品) 。俗称第一甲第一、二、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原来二、三甲第一名皆可称传胪 , 后来只有第二甲第一名称传胪 。
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太和殿――建极绥猷;皇宫的正殿,是朝廷举行重大仪式的地方 。每位皇帝的即位典礼均在此进行,每年的元旦(现在的春节)、冬至、万寿(皇帝生日)三大节和其他国家重要庆典 , 皇帝都会在此接受朝贺;除此之外,出师仪式、临轩策士、恭上皇太后徽号、册封皇后都在此进行 。
中和殿――允执厥中;大朝会之时,中和殿作为太和殿的辅殿,起着相当于舞台后台的作用,皇帝在光临太和殿之前 , 御辇都会先停在中和殿;皇帝每十年会修一次玉牒(中国历代皇族族谱),告成之日,皇帝会在中和殿举行仪式;除此之外,耕c礼举办之前皇帝都会在中和殿检查种子等等 。
保和殿――皇建有极;清早期,曾经是少年皇帝顺治、康熙的寝宫;每年的除夕正午 , 皇帝要在保和殿宴请外藩王公、文武官员;每年正月十五,皇帝会再次赐宴外藩蒙古王公(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清光绪年间);另外,从清朝乾隆年间之后,保和殿成为科举考试殿试的固定场所 。保和殿不仅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场所 。
古代选拔官员,最高等级是殿试,皇帝亲自监考,考生不吃不喝不能上厕所 , 从太阳出山考到太阳落山…… , 第十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和秦淮区人民政府主办 。
现场展出的清光绪六年状元黄思永的殿试草卷,长达3米,从头到尾都是清新隽秀的楷体字,拿来当字帖一点没问题!
南京状元的殿试草卷,长达3米,能当字帖,长约3米的草卷,全部为毛笔书写的小楷,字迹清秀,从头到尾没出现圈改……昨天,南京状元黄思永的殿试草卷堪称“惊艳” 。
现代快报采访人员获悉,这份草卷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间收藏家,委托原江南贡院馆长周道祥先生进行捐赠 。“放在现在,就是考场上打的草稿 , 还要经过再次誊录 。”周道祥说,这份草稿还有一些偏字、难字,“相比之下,汉字听写大会简直弱爆了!”现场有学者议论 。上、下江考棚是用来“补考”的
故宫殿试的固定场所,故宫殿试的固定场所


3、北京故宫有哪些景物和景点故宫景点有:太和殿、养心殿、金水桥等 。故宫又称紫禁城,布局严格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秩序井然,普通的百姓不仅无法进入,就是靠近一步也不行 , 体现了封建时代至高无上的皇权 。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间 。
皇帝举行大典的场所――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大典的场所 。每逢大典之日,从太和殿至天安门外,设有庞大的仪仗,太和殿前檐下设中和韶乐,太和门内设丹陛大乐,王公立于丹陛之上,一品至九品文武百官齐集于丹墀内陈设“品极山”的御道两旁 。
皇帝上朝的地方――养心殿
养心殿是一座“工”字形的建筑,分前后两殿 。自清雍正以后,皇帝寝宫移至后殿 , 前殿成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接见臣工的地方 。
紫禁城里华美的石桥――金水桥
在太和门前广场共有五座金水桥,单孔拱券式 , 造型秀美,同雄伟壮观的午门城楼和金碧辉煌的太和殿相映衬 , 引人入胜 。
皇帝大婚的洞房――坤宁宫
坤宁宫是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 。在明代,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 , 但到了清代逐渐改作祭神的场所 。
举行“殿试”的场所――保和殿
保和殿是中国传统宫殿建筑之精华,属于北京故宫中的一座殿宇式建筑 。每年除夕,皇帝在此宴请少数民族王公大臣 。自乾隆后期,这里便成为举行“殿试”的场所 。
举世无双的各类珍宝――珍宝馆
珍宝馆位于宁寿宫区域,馆藏珍宝尤其丰富,涵盖佛教用品、饰品、日用器具和赏玩珍品等 。其中,高约十四厘米的红珊瑚狮子、长约一百三十厘米的东珠朝珠及金“奉天之宝”玺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
故宫殿试的固定场所,故宫殿试的固定场所


4、作为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的是什么店作为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的是保和殿,自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起 , 成为殿试的固定场所 。
保和殿(the Hall of Preserving Harmony),明清传统宫殿建筑,属于北京故宫中的一座殿宇式建筑 。
明初名谨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保和殿 。“保和”出自《易经》,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 , 也就是神志得专一、保持宇宙间万物和谐之意 。
宫殿用途
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朝大典前皇帝常常在此更衣,册立皇后、皇太子时,皇帝在此殿受贺 。
清朝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 , 场面十分壮观 。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 。每岁终,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写宗室满、蒙、汉军以及各省汉职外藩世职黄册 。
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至顺治十三年(1656年),顺治帝福临曾居住保和殿,时称“位育宫”,大婚亦在此举行 。

故宫殿试的固定场所,故宫殿试的固定场所


5、作为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的什么成为电视的固定场所?作为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的保和殿成为殿试的固定场所 。
保和殿位于中和殿后,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 。初名谨身殿,嘉靖时遭火灾,重修后改称建极殿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改为保和殿,其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 。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起,这里成为殿试的固定场所 。
殿外构造
保和殿后阶陛中间设有一块雕刻着云、龙、海水和山崖的御路石 , 人们称之为云龙石雕 。这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块石雕,长十六米五七 , 宽三米零七,厚一米七零,重为二百五十吨 。原明朝雕刻 , 清朝乾隆时期又重新雕刻 。在图案是在山崖、海水和流云之中,有九条口戏宝珠的游龙,它们的形象动态十足 , 生机盎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