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一个人独善其身 独善其身是什么意思

东方既白 著
老子所言的天道原则虽然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其所言之“道”在人类社会的具体体现和施行仍需要“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需要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处“无为”之地而“不争”,然圣人,世间不常有,除非是天赋异禀而又愿意遵循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教诲勤加磨练、一朝顿悟,并逐步达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人 。
那人类到底该如何循道而生,循道而行呢?正如《荀子修身》中所说“路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用现代的话说就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 。”因此,我们的古圣先贤就以分而治之的方式,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中庸之道,其实这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为进阶方式是一致的 。

形容一个人独善其身 独善其身是什么意思


【形容一个人独善其身 独善其身是什么意思】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上篇“道经”中洋洋洒洒讲了很多关于天地宇宙的规律之“道”,在下篇“德经”中也不得不立足于“人之道”有上、中、下之分,有善、恶之别的巨大差异,提出“道、德、仁、义、礼、信”的差异性特征及其层级管理方法,更在四十一章把人的层次分为上中下三士而区别对待:“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为什么老子要区别对待呢?因为人生来,本就有天性禀赋的差异,之后更有机遇造化的差别,要想让人们都毫无差别地像上篇“道经”所讲的规律办事,是绝对不可能的,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
因此,老子才在下篇“德经”开篇讲了“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的经典论述 。说白了就是要求大家要客观公正地正视人类在“上德,下德,仁,义,礼,信”等不同层次的巨大差异性,进而因材施教,合理疏导 。这也正说明老子是真正意义上的客观唯物主义者,具有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其所言之理是经得起推敲的,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性 。所以,中国人向来只讲究“合理的不公平”,而不会罔顾事实地追求“绝对意义上的公平”,因为人一生下来就已经有了秉性和家庭环境上的差异,何来绝对意义上的公平,这本身就是一个假命题 。
形容一个人独善其身 独善其身是什么意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既然要求每个人都追求“绝对的公平”是个假命题,那么人类到底该如何自处呢?答案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其实这与老子在第三十八章所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的道理是一致的 。
老子认为,“上德”的本质与“道”之德的本质同于一,因此上德源自于“道”,但老子所言之“德”也不同于常人所言之“德” 。“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因此人类由“道“进入“德”,是由自然秩序同向社会秩序的一道屏障,即转而论述人的行为规范 。德与法都是规范社会与人的行为的约束力量,但在老子那里两者有不同的地位 。老子认为,“上德”主张“无为而为”,一切顺应自然,带有明显的“无为”特征,可理解为因循自然的行为规范 。这种因循自然的德,重生命,轻名利,持守清静,戒除贪欲,息心止行,悟道四达,自然无为,同时以百姓之心为心,将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体,最后归于“道”,因此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