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伏天,三伏天什么意思

1、三伏天什么意思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 。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 , 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三伏天是全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
汉代学者刘熙在《释名》中记载:“三伏者,庚金伏于夏火之下 。金畏火,故曰伏 。”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也说:“伏者 , 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 。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但不是很绝对 , 有时也许提前或延迟 。总得来说形容热天是在三伏天 。

什么是三伏天,三伏天什么意思


2、“三伏天”是什么意思三伏天是指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的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
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 , 宜伏不宜动 。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 , 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
入伏后 , 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 。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
什么是三伏天,三伏天什么意思


3、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三伏天如何养生?有什么防暑方法?下面是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 。供您参考!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三伏是农历中一段特殊的时期,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 。三伏约在西历的6月到9月之间,是中国在农历年中天气最热的时期 。一年中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在不同的年份为10或20天 。
“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 。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由秋到夏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 。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 。就要潜伏一段时间,“潜伏”就是“伏”的本义 。
“伏”又称“长夏”五行家对其冠以“土” 。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按木、火、土、金、水的相生关系可以自然循环 。
秋天属“庚辛金”所以“入伏”要从“庚日”开始 。温度最高,需要潜伏的时间要在夏至后二十天以后,所以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 。“庚日”是“甲子记日”,和夏至等节气的时差不定,这就会出现四十天“伏”和三十天“伏” 。
三伏中最热的是8月15~17日 。
【三伏天的起源】
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 。”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
【三伏天的原因】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 , 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 。另外 , 夏季雨水多 , 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 。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 , 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 , 天气就更热 。
【三伏天养生保健】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并且潮湿闷热的日子,民间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很多人会出现身体乏力、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和体重减轻等现象 。
保健专家提醒说,此时节,养生保健一定要加强营养 , 保证人体必须的水分、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物质的补充 。在膳食调理上,多食用一些能提神醒脑、增进食欲、健脾利胃的苦味和酸性食物,少吃脂肪类厚腻荤腥的食物,更要少吃辛辣之品,以适应夏天胃肠的消化能力 。
【三伏天冬病夏治冬】
病夏治治疗的最佳时间是“三伏天” 。因为夏季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季节 , 也是人体中阳气最旺之时,此时通过适当的内服或外用一些药物,最易驱除体内寒气 , 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的方法较多,医生根据病症不同,选择一两种方法来治疗 。主要有:穴位药物敷贴、中药内服、针灸、药物注射、推拿、埋线、刮痧、拔罐、熏洗等 。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可采取穴位药物敷贴 , 即在三伏天里,将配好的中药碾成粉末,制成膏药 , 分别贴在人体不同的穴位上,过4至6小时后自行取下,每周或每10天1次 , 以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而痹证属风寒湿者及其他虚寒性疾病者可试试艾灸 。冬病夏治的效果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当年就能见效,有的患者则需要坚持几年 。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针刺、艾灸、理疗、按摩、穴位贴敷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 。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反复研究 , 证明于炎热夏季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发作或容易发作的疾病疗效显着 。临床选用具有温通经络、温肺化痰、散寒去湿、通行气血、补养阳气、增强体质等作用的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等中药研成细末,取汁调成膏状,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的穴位以治疗不同的疾病 。如贴敷天突、膻中、肺俞等穴位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贴敷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治疗胃痛;贴敷颊车、风池等穴治疗面瘫等均获满意疗效 。
贴敷疗法一般在夏季三伏天贴敷为最好,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 , 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为末伏 。于三伏天各敷一次,连贴三年 。病史较长或病情较为顽固者可适当增加贴敷次数,贴敷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
什么是三伏天,三伏天什么意思


4、三伏天是什么意思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 , 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 。三伏天之所以最热,是因为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 。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 。
另外 , 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加上平均风速较小,雷雨之前气压较低,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 。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 , 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 , 三伏天是按农历计算,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 。
入伏后昼夜温差小,容易休息不好 , 所以活动量不要太大;要注意夏季卫生,避免夏季传染病;伏天是食物霉变高发期,要注意食物保质、保鲜 。出时 , 要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以防应急之用 。
三伏天 , 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 。
传统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 , 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 。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亦指天气太热 , 宜伏不宜动之意 。
伏天的长短主要在中伏的差别上 。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时间不同,所以导致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 。中伏时间有长有短 , 可能是10天,也可能有20天 。
于是就有了有些年份的伏天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两种情况 。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 , 三伏天是全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
汉代学者刘熙在《释名》中记载:“三伏者,庚金伏于夏火之下 。金畏火,故曰伏 。”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也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 。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
什么是三伏天,三伏天什么意思


5、什么是三伏天 什么是三伏天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所谓的“伏天” , 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
传说中 , 夏练三伏的三伏天 。烈日当空,对人而言挺难熬,汗流浃背、气虚无力是时间的标志 。每个人的精神上都梦想足不出户,还能喝上冰镇的饮品,那是赛神仙的生活 。
可是,回到现实,理性告诉我们,大热天里应该出出汗 。
很久之前,网络上就流传着一个说法,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时间,还宣称“在伏天喝热水可以把身体里的寒气逼出来” 。这样的说法,是否值得信服呢?
钱江晚报采访人员请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杭州市医学重点学科带头人、杭州市中医院针灸科康复科主任包烨华,来给大家说说冬病夏治里的学问 。顺便说一句 , 网络传闻还是要辩证看待 。
从今天起到7月23日 , 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时机:不吃寒凉食物、拒绝一切冰镇饮品;不喝酒!每晚热水泡脚,经络按摩,尽量按时睡觉,不熬夜!还自己一个好身体,珍惜这短短15天!今天是数伏第一天,请大家不要喝冰镇一类的饮料和食物,会使寒气入侵不能排出,要想使体内的寒气排出,请坚持在伏天喝热水,会把体内多少年深入骨随的寒气逼出来 。一年一度的伏天,珍惜安康 。
包烨华说:短短几句话,却包含了很多层的内容和含义,我们需要分层解释 。
第一层意思,说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时机,说法正确 。然而,时间段搞错了 , 并非15天,从头伏到末伏,前后有30天 。今年的头伏从7月18日开始 。
第二层意思说到冬病夏治,这里面有很多学问 。
首先,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 , 辩证施治,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
盛夏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借着天人之阳盛之时,趁疾病缓解之期 , 采用温热助阳的药物(包括内服和外用)对阳虚之体进行治疗 , 祛除体内沉寒痼冷之宿疾,以达到不发病或少发病的目的 。夏天人体的腠理开泻 , 经络气血流通旺盛,在这个时候用特殊的中药敷贴在一定的穴位上,药物就渗透到经络气血里面 , 到达病变部位,就能够起到治疗和预防的目的 。
其次,冬病夏治针对什么疾病?
冬病夏治主要针对虚寒疾病 。如支气管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产后虚寒病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 。
如果是一些因为阳气过盛导致的疾病 , 这段时间是没有治疗疗效的. 。
最后,冬病夏治有哪些方法?
最方便的是“伏天膏”,通俗点说 , 就是贴膏药 。将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麻黄等药,用姜汁或大蒜汁拌匀,在头伏、中伏、末伏各贴一次就可以了 。
但是 , 这是有注意事项的 。
●贴敷的时间为局部皮肤红肿或疼痛或奇痒或起痱子样小水泡后,即可除去膏药 。一般成人2~24小时、儿童1~12小时 。局部红肿、水泡等现象,一般数日后能自行消退 , 必要时可外涂湿润烧伤膏或少许紫药水或金霉素眼药膏,如水泡较大,可来医院处理;如局部皮肤奇痒无比 , 可局部(无皮肤破损处)外涂少许皮炎平软药膏;如贴敷处皮肤无任何反应,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直至皮肤发红后除去膏药 。因第三次贴敷穴位与头伏相同 , 请适当缩短贴敷时间 。
●治疗期间少进食生冷甜食、油腻和腥、酸、辣等食品,尤其在贴敷当天及其后2~3天禁食上述食品 。
●贴膏药期间,请不要用凉水洗澡 。贴敷时如在室内 , 温度请不要低于29度,否则影响贴敷效果 。
●少数患者在贴敷后出现贴敷局部以外的皮肤或全身皮肤瘙痒难忍或荨麻疹等情况,此种现象为免疫的过敏反应,请立即停止贴敷 。
●贴敷后局部皮肤可能会留下色素沉着或伤疤,为正常现象,缩短贴敷时间,在皮肤发痒或稍有红肿或略感疼痛时即除去膏药 , 可避免或减少这种可能 。爱美人士请慎重考虑 。
●贴敷时如有发热或严重感冒、咳嗽,请延迟贴敷,待病情好转后再进行 。糖尿病、支气管扩张、孕妇及既往贴敷过敏者 , 忌用此方法 。
除了贴膏药,还有灸法,有隔姜灸、隔蒜灸、隔药饼灸、温针灸、化脓灸 , 还有拔罐、针刺等 。
说完冬病夏治,就到了第三层意思,来说说原文中的一系列观点了 。“不吃寒凉食物等等这些文字的表述,与冬病夏治并没什么关系,就是夏天的一些注意事项 。”
包烨华逐条开始分析:
●关于“不吃寒凉食物、拒绝一切冰镇饮品”——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做到,这个不太现实 。不过,不管夏天还是冬天,的确需要少食寒凉食物,因为会伤脾胃 。
寒凉食物在夏天并不能解暑 , 包烨华说:“很多小伙子 , 打完篮球,就喜欢喝冰可乐 , 其实这是不好的 。冰水只是一下子的凉爽感,而热水能速进血液循环的加速,让血管扩张,体内的热反而能更快地散掉 。在夏天,喝滚烫的热水不切实际,温水就可以了 。”
●关于“不喝酒,每晚热水泡脚,经络按摩、尽量按时睡觉,不熬夜”——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 但是没有针对性 , 全年任何时间都适用 。需要注意的是,泡脚的热水是有讲究的,水不能太烫,泡脚10~15分钟左右,后背有热烘的感觉就可以了 。
●关于“在伏天喝热水,会把体内多少年深入骨随的寒气逼出来”——包烨华说,完全没有这种说法,太夸张了 。
所谓“正气内存 , 邪不可干” , 体内是有自己的机能在的 , 并不是喝热水就会改变内里的寒湿,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不是人人都可以喝热水,就可以治疗虚寒疾病了吗?
包烨华说,现在网络中关于中医的一些说法,可以看出是有一定专业度的,但是又存在决断性,很多理论不是“非白即黑”的 , 要辩证地看待问题 。
最后,来说说三伏天里,在养生方面的小知识 。
饮食方面,以清淡为主,多吃些健脾利湿的食物 , 如豆角、米仁、山药、冬瓜等,女性可以多吃些红枣 。少吃冷饮,冷饮可伤及脾胃的阳气,使本已阳虚的体质更加虚弱;也会使体内的寒气凝滞,难以发散 。
运动方面,要适度锻炼 。适度的锻炼可鼓舞阳气的生发、增加汗液的排泄 , 以带动体内滞留的寒气发出体表,同时增强体质和机体的抵御能力 。这里要说一下,不要一出汗就往空调房里冲 , 容易得风疹、湿疹和荨麻疹,还容易导致四肢关节痛 。
睡眠方面,每晚保持7~8小时的睡眠可使全身肌肉放松 , 熬夜的话易患面瘫 。午休时间半小时就可 。
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情 。平和乐观的情绪可使免疫功能处于最佳状态 。天热会使部分人心情烦躁,易于激动,因此 , 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克制这种情绪 。
;
不是
8月14日是中伏的第20天 。
2022年三伏天时间表:
首伏(首伏):2022年7月16日-2022年7月25日,共10天 。
v(中压):2022年7月26日-2022年8月14日,为期20天 。
三伏(末伏):2022年8月15日-2022年8月24日,共10天 。
今年2022年的三伏天有40天,从7月16日三伏天的第一天开始,到8月24日结束 。
最热门的原因
入夏后 , 地表湿度变高,每天吸收的热量多了 , 散发的热量少了,表层的热量积累起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 。到了三伏,地面的积热达到顶峰,天气最热 。
此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远大于干燥的空气,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 。八月 , 副热带高压加强 。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 , 高压内部的下降气流使天气晴朗,局部多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升温,天气更加炎热 。
【什么是三伏天,三伏天什么意思】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 , 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 , 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 。
传统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 。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亦指天气太热 , 宜伏不宜动之意 。
伏天的长短主要在中伏的差别上 。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时间不同,所以导致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 。中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有20天 。
于是就有了有些年份的伏天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两种情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