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量的重现期,黄河发水灾的其中一个具体事件

1、黄河发水灾的其中一个具体事件【洪量的重现期,黄河发水灾的其中一个具体事件】 黄河历史上的几次水灾
“黄河中下游发生的大洪水 , 除了有实测资料的1933年、1958年和1982年3次以外,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及洪水痕迹调查 , 尤其是近年来的分析估算,业经整理审定了的还有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和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的两次 。”成刚介绍说,“1761年8月17、18日(乾隆二十六年七月十八、十九日)在黄河中游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 。经多年的历史资料查证,这次洪水主要来自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的伊河、洛河、沁河和直接汇入黄河的小支流,黄河下游多处决口 。1761年洪水花园口断面洪峰流量为32000立方米 /秒 。伊洛河、沁河下游沿河城市备受水患之苦 。伊洛河从洛阳至偃师整个夹滩地带,水深都在一丈以上 。偃师、巩义、沁阳、武陟、修武也都是大水灌城,水深在五六尺至丈余不等 。据当时河南巡抚奏折,总计河南省被水冲十州县,另有十六州县禾苗被淹 。”
成刚接着介绍说,1843年8月(清道光二十三年七月) , 黄河中游发生了一场大暴雨 。黄河干流潼关至小浪底河段出现千年来的最高洪水位 。这次洪水是由西南东北向切变线性暴雨形成 。这次洪水 , 根据沿河古代遗物和洪水淤沙调查 , 均可说明1843年洪水位至少是千年来最高者,它的重现期可视为千年一遇 。在洪水调查中,黄河潼关至小浪底河段两岸居民对这次洪水灾害的记忆极为深刻 , 并有许多歌谣流传至今 。如“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冲了太阳渡,捎带万锦滩”等 。据当时河南巡抚鄂顺安润七月八日奏折称:“又据、陕州、新安、渑池、武陟、郑州、荥泽等州县禀报,该州县地居中河九堡之上游 , 因七月十四等日黄水陡涨二丈有余,满溢出槽,以致沿河民房田禾均被冲损……现已报到,被洪水浸淹者共二十三州县,被雨水淹浸者共十七州县,淹及城垣者共七县 , 汜水、陈留二县情形为最重 。洪水下泄至中牟,将原已在农历六月溃决夺溜的口门又复冲宽至360丈(约1000余米),大量洪水均由中牟口门向东南漫流 , 经贾鲁河入涡河、大沙河夺淮归洪泽湖 。被淹范围包括河南、安徽境内西起扶沟、西华,东至通许、太康、鹿邑、亳州 , 南至洪泽湖 。”
1933年的八月上旬 , 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陕县间,发生了一次自1919年建立陕县水文站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 。1933年洪水,陕县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秒 , 为该站有实测资料以来的第一大洪水 。由于这次洪水峰高量大,给黄河中下游造成了严重灾害 。中游暴雨区内洪水横流,人畜漂没 , 下游多出决口 。
1958年7月14日至18日,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发生了一次大暴雨洪水 。黄河花园口站7月17日晚 , 出现了自1919年以来的最大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秒 。
接着,成刚详细介绍了1982年黄河大水灾的情况 。
1982年黄河大水灾
1982年7月29日至8月2日,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山陕区间和泾、络、渭、汾河降大雨到暴雨 。黄河三花间干流及伊洛河相继涨水,花园口站8月2日18时出现流量15300立方米/秒的洪峰,7天洪量50.2亿立方米,10000立方米/秒以上流量持续52小时 , 是1958年以来的最大洪水 。
这次洪水,黄河下游滩区普遍进水偎堤 , 伊洛河夹滩和两岸洪泛区漫决进水 , 滞削了洪峰 。为减轻艾山以下防洪负担,运用了东平湖老湖分洪蓄水 。历经7天,洪峰于8月9日入海 。
这次天气过程 , 自7月29日开始,当晚深入黄淮地区的九号台风外围的低空东南风急流与冷槽相遇,三花间开始出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 。30日雨区有所扩展 。31日至8月1日台风低压移入三花间南部,并与陕西低涡结合,暴雨和特大暴雨面积继续扩大 。8月2日雨区北移至沁河、汾河一带,直到3日台风低压消失 , 暴雨过程基本结束 。
“这次暴雨的特点是 , 持续时间长,中心强度大,分布不均匀 。”成刚说,“其最大暴雨中心位于伊河中游嵩县陆混,7月29日降雨量达544毫米,其中11个半小时降雨535毫米,最大强度为一小时87毫米 , 连续5天最大降雨量为782毫米 。”
连续暴雨,形成三花间干支流接连出现三次洪峰 。第一次形成花园口站1982年7月31日6400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 。第二次形成花园口站8月2日洪峰流量11200立方米/秒 。第三次洪峰即1982年最大洪峰流量15300立方米/秒 。由于夹滩和两岸洪泛区进水,淹没面积约260多平方公里,滞蓄水量约4.6亿立方米,小浪底、黑石关、武陟三站洪水与小花区间(小浪底至花园口)干流来水,汇合形成花园口站15300立方米/秒洪峰,7天洪量50.2亿立方米 。
8月3日4时,洪峰到达夹河滩站,洪峰流量14600立方米/秒,较1958年的削减量增大7.2% 。
为了减轻艾山以下防洪负担 , 运用东平湖老湖分蓄洪水,林辛闸和十里堡分洪闸先后于6日22时6分和7日11时10分开闸分洪,9日20时12分和9日23时18分先后关闸,总分洪量4亿立方米 。
这次洪水的含沙量较小,花园口站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32.1公斤,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63.4公斤 。花园口以下河道“上淤下冲” 。花园口至孙口段共淤积0.8亿吨,其中67.6吨的泥沙淤在高村至孙口段 。孙口以下共冲刷0.382亿吨 。
成刚分析说,这次洪水的降雨量、暴雨范围和三花间的洪水总量均大于1954年和1958年 。洪峰略大于1954年 , 小于1958年 。洪峰沿程消减大,传播速度较慢,洪水位多数站高于1958年 。这次洪水的降雨量较大,而洪峰流量较1958年为小,其主要原因有:1.三小间(三门峡至小浪底)降雨中心的雨强较1958年小 , 所以1958年三小间洪峰流量为11000立方米/秒 , 而1982年只有4760和3520立方米/秒 。2.降雨时程分布不如1958年的集中,致使伊洛河及三小间均产生连续洪峰,先后下泄 , 而1958年只产生一个洪峰 。3.陆混水库蓄水和夹滩滞洪削减作用较1958年为大,1958年到黑石关削减30%,1982年削减50%和55%,即有白马寺、龙门镇合成流量7100和9070立方米/秒,到黑石关减小到3540和4040立方米/秒 。4.干支流洪峰遭遇情况不同,1982年干流小浪底洪峰与伊、洛、沁河黑石关、武陟洪峰没有完全遭遇,而1958年洪峰主要由小浪底洪峰与黑石关洪峰相遇而成 。
1982年洪水普遍漫滩,发生了刷槽淤滩,在涨落水过程中同流量水位明显下降 , 而由于河道多年的淤积结果,1982年洪峰流量虽较1958年小 , 但其洪水位普遍高于1958年,一般高1米左右 , 柳园口和苏泗庄局部河段高达2米左右 。由于东平湖滞洪,致使艾山、洛口水位较1958年低0.4米左右,而利津又高于1958年 。

洪量的重现期,黄河发水灾的其中一个具体事件


2、一次洪水过程常,常用洪峰、洪量、洪水过程线三个要素来描述 。这句话…设计洪水标准的概念:涉及防洪问题的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所依据的各种设计标准的洪水校核 。设计洪水,为防洪等工程设计而拟定的、符合指定防洪设计标准的、当地可能出现的洪水 。即防洪规划和防洪工程预计设防的最大洪水 。设计洪水的内容包括设计洪峰、不同时段的设计洪量、设计洪水过程线、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和分期设计洪水等 。可根据工程特点和设计要求计算其全部或部分内容 。防洪设计标准:指防洪工程抗御洪水能力的规定限度 。防洪水工建筑物设计时 , 选用过于大的洪水作为设计依据,虽然安全 , 但不经济;若选择的洪水偏小,投资虽然减少,但不安全或达不到预期的防洪要求 。因此,需权衡安全和经济两个方面,为工程的防洪能力规定一个恰当的限度,即防洪设计标准 。符合此标准的洪水即为设计洪水 。防洪设计标准一般用洪水出现的概率或重现期表示 。个别工程和有些地区的防洪规划,也有以防御某次大洪水作为防洪设计标准的 。通常分为正常运用设计标准(简称设计标准)和非常运用设计标准(简称校核标准)两种 。当洪水超过正常运用设计标准时 , 工程的正常运用将遭到破坏;当洪水超过非常运用设计标准时,工程的安全将受到威胁 。不同规模和不同重要性的工程分别采用不同的防洪设计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78年颁布了《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山区、丘陵区部分)(SDJ12-78)(试行),表中所列的是永久性水工建筑物正常运用的洪水标准 。对于特别重要的工程,在上述文件中规定以可能最大洪水作为校核标准 。
洪量的重现期,黄河发水灾的其中一个具体事件


3、黄河三次发水的资料 。黄河5次洪灾资料
1843年8月(清道光二十三年七月) , 黄河中游发生了一场大暴雨 。黄河干流潼关至小浪底河段出现千年来的最高洪水位 。这次洪水是由西南东北向切变线性暴雨形成 。这次洪水,根据沿河古代遗物和洪水淤沙调查 , 均可说明1843年洪水位至少是千年来最高者,它的重现期可视为千年一遇 。在洪水调查中,黄河潼关至小浪底河段两岸居民对这次洪水灾害的记忆极为深刻,并有许多歌谣流传至今 。如“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冲了太阳渡,捎带万锦滩”等 。据当时河南巡抚鄂顺安润七月八日奏折称:“又据、陕州、新安、渑池、武陟、郑州、荥泽等州县禀报,该州县地居中河九堡之上游,因七月十四等日黄水陡涨二丈有余,满溢出槽,以致沿河民房田禾均被冲损……现已报到,被洪水浸淹者共二十三州县 , 被雨水淹浸者共十七州县,淹及城垣者共七县,汜水、陈留二县情形为最重 。洪水下泄至中牟,将原已在农历六月溃决夺溜的口门又复冲宽至360丈(约1000余米),大量洪水均由中牟口门向东南漫流,经贾鲁河入涡河、大沙河夺淮归洪泽湖 。被淹范围包括河南、安徽境内西起扶沟、西华,东至通许、太康、鹿邑、亳州,南至洪泽湖 。”
1933年的八月上旬,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陕县间,发生了一次自1919年建立陕县水文站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 。1933年洪水,陕县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秒,为该站有实测资料以来的第一大洪水 。由于这次洪水峰高量大 , 给黄河中下游造成了严重灾害 。中游暴雨区内洪水横流,人畜漂没,下游多出决口 。
1958年7月14日至18日 , 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发生了一次大暴雨洪水 。黄河花园口站7月17日晚 , 出现了自1919年以来的最大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秒 。
1982年黄河大水灾
1982年7月29日至8月2日,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山陕区间和泾、络、渭、汾河降大雨到暴雨 。黄河三花间干流及伊洛河相继涨水,花园口站8月2日18时出现流量15300立方米/秒的洪峰,7天洪量50.2亿立方米 , 10000立方米/秒以上流量持续52小时,是1958年以来的最大洪水 。
这次洪水,黄河下游滩区普遍进水偎堤 , 伊洛河夹滩和两岸洪泛区漫决进水,滞削了洪峰 。为减轻艾山以下防洪负担 , 运用了东平湖老湖分洪蓄水 。历经7天,洪峰于8月9日入海 。
1982年洪水普遍漫滩,发生了刷槽淤滩,在涨落水过程中同流量水位明显下降 , 而由于河道多年的淤积结果,1982年洪峰流量虽较1958年小,但其洪水位普遍高于1958年 , 一般高1米左右 , 柳园口和苏泗庄局部河段高达2米左右 。由于东平湖滞洪 , 致使艾山、洛口水位较1958年低0.4米左右,而利津又高于1958年 。
建国后的3次大水:
1964、1976、1982年出现的大水
就是有八次,也都是东逝水
所谓的人类文明虎视眈眈
黄河每年都发水
洪量的重现期,黄河发水灾的其中一个具体事件


4、洪量的造句洪量拼音
【注音】: hong liang
洪量解释
【意思】:(1)大气的量 。(2)大的酒量 。
洪量造句:
1、采用模拟与实测洪量比和确定性系数对两个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
2、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历时范围内,年最大洪量随历时变化具有单标度性质 。
3、其中洪水频率综合考虑了洪峰频率和洪量频率 , 并以重现期的形式直观地展示给用户 。
4、并提出了洪水洪量的对数正态分布模型来表征年最大洪量分布中历时的尺度影响 。
5、历史洪水洪量的估算 , 由于资料缺乏,多采用单一的洪水峰量关系进行相关计算 。
6、洪量频率分布型式由偏态铃形分布趋向于乙字形分布 。
7、影响偏离的主要因素为时段洪量设计值的抽样误差和典型过程线的’形状 。
8、提出了基于洪量预报误差分布的水库调洪演算风险分析和风险率计算方法;
9、模拟结果表明 , 土地利用结构与格局的变化,使得暴雨洪水的最大洪峰流量和洪量加大,汇流时间变短 。
洪量的重现期,黄河发水灾的其中一个具体事件


5、设计洪水的三要素包括设计洪水的三要素包括符合设计标准要求的洪水称为设计洪水 。设计洪水三要素包括:设计洪峰流量、设计洪水总量和设计洪水过程线 。
设计洪水 , 为防洪等工程设计而拟定的、符合指定防洪设计标准的、当地可能出现的洪水 。即防洪规划和防洪工程预计设防的最大洪水 。设计洪水的内容包括设计洪峰、不同时段的设计洪量、设计洪水过程线、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和分期设计洪水等 。可根据工程特点和设计要求计算其全部或部分内容 。
设计洪峰、洪量和洪水过程线的计算
根据工程的性质和水文资料条件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在一般情况下,采取多种途径计算,综合分析论证和合理选用成果 。常用的计算方法有:
①直接法
即根据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 。当工程所在地或其附近有较长的洪水流量观测资料 , 而且有若干次历史洪水资料时,逐年选取当年最大洪峰流量和不同时段(如 1天、3天和7天等)的最大洪量,分别组成最大洪峰流量和不同时段最大洪量系列,然后进行频率分析 , 以确定相应于设计标准的设计洪峰和时段设计洪量 。最后,选择典型洪水过程线 , 按求出的设计洪峰和各时段设计洪量,对典型洪水过程线进行同频率或同倍比放大,作为设计洪水过程线 。
②间接法
即根据雨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 。当工程所在地及其附近洪水流量资料系列过短,不足以直接用洪水流量资料进行频率分析,但流域内具有较长系列雨量资料时 , 可先求得设计暴雨,然后通过产流和汇流计算,推求设计洪峰、洪量和洪水过程线 。该法假定 , 一定重现期的暴雨产生相同重现期的洪水 。
③地区综合法
如果工程所在地的洪水流量和雨量资料均短缺,可在自然地理条件相似的地区,对有资料流域的洪水流量、雨量和历史洪水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绘制成各种重现期的洪峰流量、雨量、产流参数和汇流参数等值线图 , 或将这些参数与流域自然地理特征(流域面积和河道比降等)建立经验关系 , 然后借助这些图表和经验关系推算设计地点的设计洪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