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故事简介50字 大禹治水是什么意思

马惠彬/整理

大禹治水的故事简介50字 大禹治水是什么意思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有个帝王叫尧 。尧是一个不幸的帝王,大旱之后又碰到了洪水 。根据历史记载,那时有过的一次大洪水,时间长达22年之久 。全中国都受到了洪水的灾害,情形可怕极了 。
大地到处都是一片汪洋,人们只得扶老携幼,四处漂泊 。尧忧心如焚,但却想不出办法来解救人们的痛苦,便召集各方官员商议对策 。官员们推举鲧去治水,天子尧当时就十分担心,因为他知道,鲧不愿意接受众人的意见,可是除他之外,又无其他更合适的人选了,尧只好让鲧试试 。鲧治水九年,丝毫没有成绩 。
他治水靠的是用泥土筑堤堵塞洪水 。这种方法在洪水小时,还能收到些效果,但在洪水大时就无济于事了 。水不但填塞不了,反而越长越高 。有些堤防被冲垮,泥土冲到了下游,淤塞了河道,以前洪水不泛滥的地方也泛滥起来了 。故鲧治水以失败而告终 。
到了舜做天子的时候,他任命鲧的儿子大禹去治理洪水 。大禹继承父志,深入到各部落了解情况,并认真地总结了他父亲失败的教训,他发现光是筑堤叠坝,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洪水的问题,如果不把洪水疏导到固定的河道中去,坝筑得再高也没有用处 。于是大禹断然采取了修堤堵水与疏通河道相结合治水方法,终于使洪水驯服,百川归海 。
相传大禹为治水走遍天下 。他在治水达十三年中,攀山涉水,察看地形,丈量土地,竖立标帜 。他不断地调查研究、不断地征询意见,认为必须分别情况开渠凿道,疏理江河,让水流出去 。
山西省河津县西北的龙门山,横亘在黄河中游,在河水奔腾直下时,它恰恰堵塞了河水去路,河水只能从山脚下一条很窄的河道穿过,每逢上游洪峰来临,水就溢涌四野,酿成水灾 。大禹在那里观察地形后,就带领大家开凿龙门山 。当时工程极其艰巨:夏天烈日当空,山石烁人;冬天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再加上毒蛇猛兽的侵扰,更是苦不堪言 。整整花了五年的时间,才开出了一道豁口,水畅通了 。
在开凿龙门山后,禹又治理了黄河平原的九河 。《尚书.禹贡》中记载,当时黄河流至下游后“播为九河” 。《尔雅.释水》中指出“九河名太史、复釜、马颊、胡苏、徒骇、简、洁、钩盘、鬲津(今漳卫新河)” 。
孟子曰:“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拂人 。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灌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黄河的中下游区域流经黄土高坡地带,它饱含泥沙,故夏秋两季时常洪水泛滥 。“禹疏九河”说的就是这一带的事情 。当时大禹顺水势之自然,三过家门而不入,把主流干道加深加宽,使“水由地中行”,上流有所归,下流有所泄,使“九河”不至为患,东方水患得到治理,于是人民可以“降丘宅土”,发展农业生产 。故孟子曰:“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大禹顺着水势,引滔滔洪水往低洼处疏导,终于使白浪滔天的黄河平原平静了下来 。“禹疏九河”的传说就是这样来的 。《禹贡》说“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大约在今德州、沧州之间 。故大禹在德州留下了诸多的遗迹和可歌可泣的故事 。
如:他在十三年治水的悠悠岁月中,大禹率领百姓日夜与水搏斗,疏通江河,兴修沟渠,风里来,雨里去,脸变得又黑又瘦 。为治水,他手脚上都长出了老茧,指甲磨光了,人得了大病,腿也变瘸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