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蔡伦造纸术的过程是什么?蔡伦造纸术的过程是:
1、斩竹漂塘:砍下竹子置于水塘浸泡,使纤维充分吸水 。可以再加上树皮、麻头、和旧鱼网等植物原料捣碎 。
2、煮R足火:把碎料煮烂,使纤维分散 , 直到煮成纸浆 。图中可见大锅中的碎料用大石压住,有助于完全煮烂 。
3、荡料入帘:待纸浆冷却,再使用平板式的竹帘把纸浆捞起,过滤水分,成为纸膜 。此一步骤要有纯熟的技巧,才能捞出厚薄适中、分布均匀的纸膜 。
4、覆帘压纸:捞好的纸膜一张张叠好,用木板压紧,上置重石 , 将水压出 。透火焙干:把压到半干的纸膜贴在炉火边上烘干,揭下即为成品 。
蔡伦是我国造纸术的发明者:
蔡伦及其工匠们在前人漂絮和制造雏形纸的基础上总结提高,从原料和工艺上把纸的生产抽调到一个独立行业的阶段 , 用于书写 。
诚然,“蔡伦纸”不会是蔡伦一手制作,但没有他的“造意”,单凭尚方工匠也制造不出这种植物纤维纸来 。因此,即使在雏形纸出土的今天,把蔡伦评作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者或代表人物仍然是正确的,是有充分历史根据的 。
另外,《后汉书》中有关蔡伦造纸的记载主要取自刘珍的《东观汉记》 。刘珍和蔡伦是同时代的人,应为可信 。从记载中可知,蔡侯纸既能进贡皇帝,又能代替缣帛用作书写,纸质必定达到一定水平 。
2、蔡伦具体如何发明纸蔡伦发明造纸术前,中国有没有纸?其他国家有没有纸(指用于书写的纸)?欧洲羊皮纸、埃及纸草纸,这些算不算纸?这些问题在历史上一直有争论,尤其解放后随着考古发掘 , 在古墓中、烽火燧的垃圾中发现一些“纸残片”,
更在部分考古、文史工作者和造纸工作者中引发了争论 。争论双方都有各自的调研鉴定工作 , 各自发表文章 。那么对于是纸不是纸,人们的分歧点在哪?作为造纸工作者,我认为要界定真正的纸,工艺特征是关键,工艺方面的联系,决定了蔡伦纸与现代纸的传承关系 。
造纸术的基本工艺特征是“锉、煮、打、抄” 。为什么蔡伦发明的造纸术要总结为“锉、煮、打、抄”呢?
锉:《东观汉记?蔡伦传》记载蔡伦造纸原料时称“典作上方,造意用树皮及敝布、鱼网作纸” 。鱼网和敝布都是大麻和苎麻,原产地中国 。古代麻织品总名曰布,丝织品总名曰帛 。用敝布、鱼网为原料造纸都离不开“锉” 。“锉”字从刀 , 即切断的意思 。
煮:《诗经?陈风》载“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即用于纺织的麻原料可以在朝东方有阳光照射的池水中沤浸,因水温提高可以加快其发酵脱除木素与果胶,但古代用葛纺织就要先经过水煮 。一直传至近代的造纸煮料工具是常压的木R与铸铁锅 。《天工开物》“杀青”篇中也有R煮的插图 。
【蔡侯纸在制作时抄纸这一工序要用到什么,蔡伦造纸术的过程是什么?】打:舂捣纸浆 。舂捣即机械打浆,是使纤维能相互缔结成纸页的关键工序 。其作用是将称为初生壁的纤维的外壳打破(压溃、劈裂、脱袖),以露出其内的微细纤维并使纤维之纵裂帚化,在水中形成相当大的丝状表面积 , 使纤维素分子结构上的氢或羧基暴露于纤维表面,相邻纤维上的这类基团在水中形成水键,经脱水干燥后产生氢键,相互拉紧 , 形成具有强度的纸张 。鉴别出土类纸物是麻絮还是纸张,首先要看它是否经过打浆 。
抄:抄纸 。经过舂捣打浆的纤维,均匀悬浮于水中 , 用抄纸帘过滤成湿纸页,干燥后即成纸张 。许慎《说文解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字书,其中对“纸”的解释写到“纸、絮――苫也” 。“苫”指抄纸帘 。
20世纪以来 , 考古界曾多次在西汉墓和西汉遗址处发现一些植物纤维状残片或类纸物,有的学者称其为“西汉纸” 。其时间断代,有的约为西汉初期,比史书上记载的造纸术发明时间早200年以上,并可用于书写和绘制地图 。在数量上 , 有的多达数百片,有的纸上还书有文字 。这些西汉纸如能成立,毫无疑问,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时期应向前推进若干年 。这样的结论 , 显然与史书记载不符,与中国造纸术发展的历史实际不符 。
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从上世纪60年代起,曾多次分析过“西汉纸”残片 , 有西安“灞桥纸”、广州南越王墓纸状残片、四川绵阳西汉墓出土纸状残片、天水放马滩纸地图、甘肃居延金关纸、陕西扶风的中颜纸、甘肃敦煌马圈湾纸、悬泉置出土的纸等 。分析报告发表在《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2年5月第14卷第一期,11月第14卷第二期上 。对出土的西汉古纸的研究结论是:“灞桥纸”不是纸,而是一些废旧麻絮在铜镜下的衬垫物 。南越王墓出土的纸状残片也不是纸,而是作为铜F包裹或衬垫用的旧麻絮和麻布 。绵阳西汉墓出土的纸片残片是纸,但不是西汉古纸,而是近代的麦草浆瓦楞纸残片,出现这类情况通常是由于动物(如老鼠)或盗墓者将近代的纸张残片带入了墓穴 。放马滩“纸状地图”很可能是件纺织品残片,而不是纸 。马圈湾纸中有涂料、填料、淀粉胶料 。悬泉置部分纸中可能使用了漂白、染黄技术,有部分纸的原料是树皮、草浆 。根据史书记载 , 这种纸应是造纸工艺较成熟时期的产物,它们不会是西汉时期制造的 。居延金关纸、扶风中颜纸可称为纸的雏形物 。它们属于从麻絮、麻筋等到蔡伦纸的中间过渡产物 。
上述对几起西汉古纸的分析意见,可能有人不会完全赞成 。大家的分歧点可能在于以下三方面:
一、纸是薄片,但薄片不一定是纸 。以灞桥纸而论,1957年在陕西灞桥出土后 , 当时一些人认为它是纸,因为灞桥纸的原材料是麻是植物纤维 。但是这些误将麻絮当成纸的学者,忽略了这些薄片是怎么产生的 。我们通过调查,知道灞桥纸是人为将麻团状物用水打湿,揭出将近90张大小不一片状物 , 其中纤维无任何符合造纸工艺加工的痕迹 。这就是造纸工作者与其他古纸鉴定者的根本分歧点之一 。另外还有人将灞桥纸送天津一家造纸研究所去分析纤维长度,但因未给出完整的样品,得出了纸的纤维长度在1毫米以下的结论 。了解选择造纸原料基本原则的人知道,现在人们都不会选择纤维平均长度在1毫米以下的原料造纸,因为这种原料所造的纸张强度差 。更何况古代本就没有发达的切割技术 , 而纤维长度在1毫米以下的纸又不能长久保存 , 灞桥纸的纤维长度怎么会在1毫米以下呢?
二、借物断代 。古纸在发掘时,一般从表观上很难断代 。考古工作者一般是按层位,如依据同一层的纪年简或其他物品来判断纸的年代,对此造纸工作者也有自己的看法 。如悬泉置在西汉层位发现27个字纸,1992年1月5日《文汇报》报道为西汉麻纸 , 将其说成是西汉宣帝、元帝时期的纸 。报道后 , 研究书法的专家从文字的角度对该结论给予否定,因为中国楷书是在晋以后才出现的 。考古工作者接受此意见,2000年5月在正式发掘报告中,将27个字纸定为西晋时期的纸 。我们分析该样品也认为“该纸细而密,厚薄均匀,表面光滑,有韧性” 。其实悬泉置遗址地处风库位置,自然条件变动大 , 一年四季狂风怒吼 , 飞沙走石 , 而且悬泉置遗址又历经水淹、火烧 , 先后多次整修、扩建 , 在这种情况下遗址的废弃物(垃圾)不可能形成很规律的文化层,应作动态分析 。直到2007年7月,笔者发现仍有人将27个字纸当作“西汉纸”展在敦煌阳关展室 。这种因媒体报道错误造成的讹传,应当纠正 。这一事例也说明,考古发现应从多学科角度出发,请各学科专家参与断代工作 。
三、何谓发明?发明有几个要件:先进的、前人没有的、实用的 。许多重大发明都不是突然出现的 。造纸也一样 , 它不可能在一天之间由蔡伦凭空想出来 。《后汉书?蔡伦传》关于造纸术发明的记述中提到,蔡伦“每至休沐 , 辄闭门绝宾客 , 曝体田野” 。历时多年才和工匠们一起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造纸术,于公元105年,把用这套技术制造出的纸献给皇帝,从此开创了人类书写材料上的革命,在中国终结了帛贵而简重的历史阶段 。外国也有例子:瓦特发明蒸汽机为世界所公认,但是,在瓦特发明蒸汽机以前就有纽克门的蒸汽机和其他更早的同类机器出现,但它不能持续运转,不能形成生产力 。瓦特解决了持续运转问题,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推动了欧洲的产业革命 , 没有人一定要说瓦特只是个改良者、革新家 , 蒸汽机的发明权只能归于纽克门或其他劳动人民 。同样,我们称居延纸与扶风纸为“雏形物”,因为居延纸与扶风纸不体现完整的造纸工艺,纸面粗糙、凹凸不平,不能用于书写 。虽然有学者认为,它们也可以用来书写,但它们的主要用途与工艺配方不是为了书写,应当说,从雏形到造纸术的发明是质的飞跃 。
原中国科协主席周培源,1987年在北京蔡伦纪念会上发言说,“在人类历史上,一项重大科学技术的发明完成以前,会有不少这样或那样初步设想与雏形品出现 , 这是符合人类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规律的 。为此,在蔡伦之前的西汉时期有可能就出现过纸的雏形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蔡伦完成了造纸术的发明,在当时就被应用,以后并流传到全世界,这是历史的客观存在 。不仅在我国的历史文献上,而且在国际文化界中早有定论 。我们必须尊重历史,尊重科学 , 实事求是 。在没有取得确切的考古实物、科学鉴定与可靠的历史文献根据之前,绝不可以轻率地贬低蔡伦和修改历史 。这是个极为严肃的科学问题,必须慎重对待” 。
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其所涉及的基本理论是后世科学家通过几代人才逐渐得以认识的 。晋人张华在《博物志》中称,蔡伦“捣故鱼网作纸” 。其间的这个“捣”字很重要,通过捣,纤维在成纸过程中可产生较多的氢键结合,于是产生了纸的强度 。对此,直到20世纪中叶,人们才逐渐得到理论上的认识 。再如东汉训诂学家刘熙所著字书《释名》称,蔡伦“故布捣抄作纸” 。如何才能抄出一张均匀、细白和平滑如“砥石”的纸,用以代替丝帛作为书写材料?这里有如何制造抄纸帘,如何使用纸浆,如何将已完成的长纤维分散的问题;如何解决纸页的压榨及脱水问题;如何解决湿纸页叠摞在一起又能够再行揭开的问题;以及用树皮造纸 , 如何去粗皮(黑皮)、脱木素等问题 。黑皮不去,做不出白纸,木素不除,纤维分离不成单根纤维 。蔡伦和他的工匠们发明的造纸术,是一套完整的古代造纸工艺技术,具有相当的技术水平 , 为后世历代的造纸工艺理论研究及造纸技术的进步打下了良好的基?。?并流传到了全世界 。
考古发现往往是验证历史和修改历史的依据,如殷墟甲骨文的发现 , 把中国正式文字出现的时期 , 从周、秦提前到商代以前,但这是有可靠根据的 。一是可靠的考古实物 , 二是可靠的历史文献 。而上述各项“西汉纸” , 从考古发掘到分析鉴定都存在问题的情况下 , 有个别学者跟风 , 以之作为修改蔡伦发明造纸术这一历史定论的“证据” 。有些书刊和出版物互相引用,有的权威史书也改变了历史记述,甚至还修改了学生教材,在国内外造成混乱 。到目前为止,我们认为没有一件“西汉纸”是符合造纸术的工艺要求的,而且也找不到历史文献根据 。20世纪的考古新发现不能否定蔡伦发明造纸术这一命题
从原料方面看 。蔡伦利用植物纤维,主要是废弃的麻料和树皮作原料,以此达到大幅度降低成本的目的 。
《后汉书.蔡伦传》说,“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其中,麻头、敝布、鱼网这三种都是麻类纤维 。所说麻头,是指废旧绳头或纺织的下脚料;敝布,是指麻布类的破布旧衣,因为古代衣服一般用麻布;鱼网,是指不能再用的破旧鱼网,古代织鱼网用的是麻线 。所以这三种 , 都是麻类纤维中的废弃物 。蔡伦发现这些废弃之物 , 其实比新的麻料更利于造纸 。
树肤 , 就是树皮 , 这里是指谷树皮 。中国的谷树,南北各地都能生长;现在的学名是构树,古人又称楮树 。谷树皮的纤维,比麻类要细得多,而且强度更高 。从蔡伦开始,谷树皮成为制造优质纸的上佳原料 。古人因此称纸为“楮先生”,或“楮” 。但是,谷树皮所含果胶和木质素,比麻类要多数倍,因此加工的难度特别大 。除谷树皮外,桑树皮也是较早用于造纸的上等原料,不过有关蔡伦的记载中未见 。由于谷树皮加工难度大,蔡伦照理应该在麻料造纸取得突破以后,才能进而使用谷树皮 。
从“伦乃造意”数字可以推知,以麻类纤维为原料并非蔡伦创造 , 以废弃麻类纤维和谷树皮为原料乃是蔡伦的创造 。着眼于利用廉价的植物纤维造纸 , 由麻类就可能进而想到谷树皮或其它树皮 。
从加工方面看 。蔡伦针对植物纤维这种原料特点和手工作坊生产的要求 , 以赋予产品以优异性能为目标,设计自己的工艺过程 。
蔡伦是在手工作坊中生产纸,其加工工艺,可参证刘熙《释名》中的话:
中常侍蔡伦锉故布,捣、抄作纸 。
不少科技史学者认为,《释名》中“锉”、“捣”、“抄”这三个与手工有关的动词 , 大体代表蔡伦的加工工艺过程 。考《释名》作者刘熙 , 是东汉末年北海郡(郡治在今山东潍坊市西南)人,其时其地与蔡伦都较近,其说较为可信 。再如,惠栋《后汉书集解》引《晋书》亦云:“蔡伦锉、捣故布、网,抄作纸 。”又如,魏张揖《古今字诂》云:“中常侍蔡伦以故布捣、锉作 。”西晋张华《博物志》云:“蔡伦始煮树皮以造纸 。”这些较早的文献记录,内容都很接近,无矛盾而可互作补充 。综合这些记载,可说明蔡伦造纸的加工工艺过程如下 。
1.切料与脱胶 。
《释名》、《古今字诂》等所说的“锉”,是切断或砍碎的意思 。据《说文》:“锉,折伤也 。”《玉篇》:“锉,斫也 。”锉,在今天造纸工艺中大致就是切料 。
造纸原料,经常因其过长而不能加工;特别是麻类,其纤维过长,不切成细料 , 无法加工成合格的纸 。所以,破布旧衣、鱼网、 树皮,这些原料无不需要切碎 。切料,可以切断原料中的纤维,使纤维长度符合造纸的要求 。这既是方便脱胶,又是为了进一步加工 。
张华《博物志》说:“蔡伦始煮树皮以造纸” 。树皮造纸为什么要“煮”?原因是树皮不煮不便脱胶 。这个“始煮”,证明蔡伦首创革新了造纸中的脱胶工艺,这也说明他具有自觉重视脱胶的科技观念 。
脱胶,至今仍是造纸的必要工艺之一 。脱胶的目的,是使麻料或树皮中的果胶和木质素,与其中的造纸纤维分离开来 。古代分离的方法,一般是在脱胶完成之后,到流动水中去反复漂洗 。造纸纤维以纯净而不含杂质为上 , 因此脱胶以彻底为好 。麻料的脱胶 , 是中国古人的常识 。《诗经.东门之池》说:“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这沤麻,就是利用生物发酵方法脱胶 。利用麻类纺线织布,事前必经沤麻,这是妇孺皆知的常识 。所以,蔡伦用麻料造纸 , 脱胶时只需沿用这沤麻的办法就行 。蔡伦首先发现谷树皮的纤维 , 是造纸的上佳原料 。但是,树皮脱胶的困难比麻料大得多,因此蔡伦进而发明用“煮树皮”的办法脱胶 。民间沤麻,有加草木灰等碱性物料的方法 , 以加速脱胶 。蔡伦既有自觉重视脱胶的科技意识,理当沿用此法,然而无记载可考 。在造纸工艺中,“煮”的目的是通过加温,使原料脱胶变得既迅速又彻底 。再经过漂洗 , 就能获得不含杂质的纯净造纸纤维 。
通过切料和脱胶,以获取合格的和纯净的造纸纤维,这是提高纸张性能的关键工艺之一 。
2.舂捣纸浆 。
文献中一再提到 , 蔡伦在造纸中使用了“捣”的方法 。这个捣,就是舂捣纸浆,与今天造纸行业的打浆是一个意思 。
史籍记载,蔡伦舂捣纸浆的工具是石臼 。晋代罗含《湘州记》:“耒阳县北有汉黄门蔡伦宅,宅西有一石臼 , 云是伦舂纸臼也 。”南朝宋代盛弘之《荆州记》:“枣阳县一百步许蔡伦宅,其中具存臼,即名蔡子池 。”这种石臼,本是汉代早就有的舂米工具 。汉代石臼舂米的动力,有人力、畜力、水力等 。蔡伦用石臼舂捣纸浆 , 按理说也能利用畜力和水力 。史籍中常把舂纸臼作为蔡伦造纸的标志,看来舂捣纸浆的技术,或者是蔡伦首创的,或者是在他手里成熟的 。这在造纸技术上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 。
蔡伦舂捣纸浆,与现在造纸厂的打浆 , 科技上的原理是一样的 。对于蔡伦的舂捣,造纸科技史作如此评价:
舂捣即机械打浆,是使纤维能相互缔结成纸页的关键工序 。……(舂捣以后的纤维)脱水干燥后即形成纤维交织而具有强度的纸张 。鉴别出土类麻絮还是纸张,要看它是否经过打浆 。机械打浆是造纸过程中耗费较多动力的工序 , 蔡伦用舂捣方法解决了这一关键而取得成功 。
植物纤维的切料和脱胶,这在造纸工艺中是成功的第一步 。但是,仅此还不能造出合格的纸张 。未经舂捣的纤维,经脱水干燥后不可能紧密地交织起来 , 结果纤维松散,缺乏必要的强度 。在此情况下,虽可使纤维经叠压而成薄片,成为纸状之物,然而由于纤维松散,经不起卷与折,而且渗水性强,造成无法下笔书写 。造纸纤维只有经过充分的舂捣,才能使纤维在脱水干燥之后,彼此紧密有力地交织起来 。由此形成的纸页,才可能表面细腻,具有必要的强度,具备适当的吸水性能,成为可以书写而又经久耐用的纸张 。所以,有了造纸纤维而未经充分舂捣 , 不可能造出合格的纸张 。古代文献中一再强调蔡伦造纸中的“捣”,原因在此 。
舂捣纸浆是蔡伦制造合格纸张和提高纸张性能的另一关键工艺 。
3.抄纸与纸药 。
东汉刘熙《释名》所说“捣、抄作纸”的“抄”,就是至今造纸行业仍旧沿用的名称 抄纸 。这是造纸的最后一道重要工序 。
抄纸所用工具是抄纸帘 。经过充分舂捣的纤维,均匀地浮悬在水中 。用抄纸帘从这水中抄捞纤维,纤维在帘上很快滤水 , 进而成为湿纸页,再待干燥以后就是纸张了 。据说蔡伦以前的人,用坏丝绵所造絮纸,可能已经使用近似抄纸帘的一类工具 。许慎《说文解字》(十三)释“纸”为“絮一苫也” 。许慎所说纸,是絮纸 。这“苫”,即草苫子的苫,就是草编的帘子,另有人说是用茅草编的帘子,人们用它在水中捞抄坏丝绵纤维而成絮纸 。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这“苫”,乃0之误,进而释为竹帘子 。书史专家刘国钧教授赞成段说 。这些意见是有益的 。不过 , 抄纸帘可以是草编,也可以是竹编;或许北方多用草编,南方多用竹编 。对抄纸来说,不论草编还是竹编,对抄纸帘的共同要求是 , 在水中能均匀地抄捞纤维,且能迅速地过滤帘上纤维中的水份 。那么,蔡伦是否使用抄纸帘?回答是肯定的 。因为不仅是《释名》,《后汉书集解》所引《晋书》也说蔡伦“抄作纸”,这“抄”一定是指使用抄纸帘的抄,此外别无可能 。蔡伦的抄纸帘,与许慎所说“苫”等很可能有联系,大概经过了改进革新 , 具体情况已不可知 。
在抄纸工序中,另一重要工艺是使用纸药 。古代的纸药,是从某些新鲜植物中提取的一种粘滑液汁 。造纸纤维经舂捣以后,成为纸浆 。纸浆之中唯有加进了纸药 , 才可以使纤维均匀地浮悬在水中,不产生聚积沉淀现象 。纸药的奇妙作用是:一,促使抄纸帘抄捞的纤维,在帘上分布均匀,以免纸张厚薄不匀;二,使湿纸页经叠堆在一起,再经压榨脱水之后,彼此不会产生粘连现象 , 仍能够一页一页地分页揭开 。因此,有抄纸帘而无纸药,无法连续不断地抄纸 。日本纸史专家山下寅次教授、秃氏佑祥教授等中外学者都认为 , 纸药是蔡伦发明的 。此说可信 。因为不用纸药,就不能解决纸坊手工生产的不间断性 。如此生产一张两张样纸未尝不可 , 若要不间断地进行连续的手工生产,却是非用纸药不可,此外不存在第二种方法 。据文献记载 , 自蔡伦发明“蔡侯纸”,立即出现“天下莫不从用”的局面,从此朝廷开始供应官员所需纸张,全国文人纷纷用纸抄书写信 。要是东汉的纸坊尚不使用纸药 , 生产数量必定非常有限 , 怎能出现“天下莫不从用”这种热闹局面?怎能基本满足全国之需?因此,自蔡伦开始的东汉纸坊非用纸药不可,此外别无它法 。纸药问题,理应是蔡伦在尚方的纸坊生产中解决的 。这是推论,相信是合理的推论 。
抄纸帘与纸药相配套的抄纸,为纸坊中连续不间断的手工生产,提供关键性技术 。
综上所述,蔡伦的造纸工艺路线 , 包括原料与加工过程两部分,成为一套完整而成熟的生产工艺技术 。靠这套生产工艺,在作坊中生产出合格的纸张 “蔡侯纸” 。其中,需要从科技上解决的重大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降低产品成本;二是保证产品性能及质量;三是在纸坊中实现连续不间断生产 。诚然,蔡伦不可能不继承借鉴别人的科技成果 。但是 , 足以解决上述问题的一套完整而成熟的生产工艺技术 , 在蔡伦以前并不存在 。因此 , 这套完整而成熟的生产工艺技术 , 是蔡伦自己的发明创造 。
目前考古发掘证明,至少西汉时期就已经有智纸了,东汉蔡伦只不过是改进了造纸术而已,他研制的纸结实耐用,也叫蔡侯纸 。
蔡伦只是发明改良纸技术、早在他很久之前就出现纸拉!
用了: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
3、蔡侯纸用的材料有哪些?造纸术的改良者为东汉和帝时中常侍蔡伦(62-121) 。
蔡伦是桂阳(蔡伦为东汉桂阳郡耒阳县人,即今湖南耒阳市)人,曾任主管御用器物的尚方令 。他利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经过挫、捣、抄、烘等一系列工艺加工 , 造成了纸 , 于永元十七年(105年)献给和帝 。他造的纸称“蔡侯纸” 。但在东汉、三国时期 , 纸并未普遍使用,人们的书写材料仍以简牍和缣帛为主 。到了晋朝,造纸术传到长江流域 , 那里有丰富的造纸原料,也产生了较好的纸张,才得普遍推广 。晋人盛行抄书、藏书就是得益于用纸的普及 。
蔡伦是桂阳(蔡伦为东汉桂阳郡耒阳县人,即今湖南耒阳市)人,曾任主管御用器物的尚方令 。他利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 , 经过挫、捣、抄、烘等一系列工艺加工,造成了纸,于永元十七年(105年)献给和帝 。他造的纸称“蔡侯纸” 。
4、抄纸这一工序要用到什么抄纸这一工序要用到什么 答案是:据了解应该是要用到破布、渔网,经过挫、捣、抄、烘等一系列工艺加工 。于永元十七年(105年)献给和帝 。他造的纸称“蔡侯纸
5、蔡伦造纸的全过程(文字)1.造纸术介绍
造纸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 。古人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 。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 。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 , 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 。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 , 在古书上称它为赫或方絮 。这表明了中国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 。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发明造纸术 。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植物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 。自从造纸术发明之后 , 纸张便以新的姿态进入社会文化生活之中 , 并逐步在中国大地传播开来 , 以后又传布到世界各地 。
纸是用以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 。一般由经过制浆处理的植物纤维的水悬浮液,在网上交错的组合,初步脱水,再经压缩、烘干而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根据考古发现 , 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 。质地粗糙 , 且数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
2.纸发明过程
西汉初年,政治西汉麻纸稳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对传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 。许慎著《说文解字》,成书于公元100年 。谈到“纸”的来源 。他说:“‘纸’从系旁,也就是‘丝’旁” 。这句说话见当时的纸主要是用绢丝类物品制成,与现在意义上的纸是完全不同的 。许慎认为纸是丝絮在水中经打击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 。这种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纸”,有人把这种“纸”称为“赫蹄” 。这可能是纸发明的一个前奏,关于这种“纸”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 。《汉书?赵皇后传》中记录了成帝妃曹伟能生皇子,遭皇后赵飞燕姐妹的迫害,她们送给曹伟能的毒药就是用“赫蹄”纸包裹,“纸”上写:“告伟能,努力饮此药!不可复入,汝自知之!” 。由此推测纸可能与丝有一定关系 。
远古以来,中国人就已经懂得养蚕、缫丝 。秦汉之际以次茧作丝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 。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 , 操作时的基本要点包括,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 。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打浆 。此外,中国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这种技术也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 。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 。
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 。最早出土的西汉古纸是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发现的,年代不晚于公元前49年 。
1957年5月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出土的古纸经过科学分析鉴定,为西汉麻纸,年代不晚于公元前118年 。1973年在甘肃居延肩水金关发现了不晚于公元前52年的两块麻纸,暗黄色,质地较粗糙 。
1978年在陕西扶风中延村出土了西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张麻纸;1979年在甘肃敦煌县马圈湾西汉烽燧遗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汉麻纸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纸质地图残片,表明了当时的纸可供写绘之用 。从上述西汉出土的纸的质量来看,西汉初年的造纸技术已基本成熟 。
历史上关于汉代的造纸技术的文献资料很少,因此难以了解其完整、详细的工艺流程 。后人虽有推测,也只能作为参考之用 。总体来看 , 造纸技术环节众多,因此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演进的过程 , 绝非一人之功 。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
3.改进造纸术(其实造纸术不是蔡伦发明的,是他改进的 。)
关蔡伦纸的图片于造纸术的起源 , 过去多沿用历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蔡伦传》中的说法,认为纸是东汉时代宦官蔡伦于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发明的 。其实古籍中的已有记载,在蔡伦'发明'纸之前,已经有人使用纸张 。"后汉书?贾逵传"提到,建初元年(公元76年)汉章帝命贾逵选择成绩优秀的太学生二千人,奖给"简、纸、经传各一通" 。这说明当时已用纸抄写书籍,这个时间早于蔡伦造纸近30年 。"东观汉记" 中只记有"蔡伦典尚方作只纸" "东观汉记"的作者刘珍、延笃等人,都是蔡伦同时代的人 , 如果蔡伦发明了纸他们是不会不记载的 。20世纪以来由于西汉古纸的发现,蔡伦发明纸的说法开始动摇,继而被否定 。蔡伦虽然不是纸的发明者 , 但他仍然是一位造纸技术的革新和推广者 。
蔡伦认真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他认为扩大造纸原料的来源,改进造纸技术,提高纸张质量,就可以使纸张为大家接受 。蔡伦首先使用树皮造纸,树皮是比麻类丰富得多的原料 , 这可以使纸的产量大幅度的提高 。树皮中所含的木素、果胶、蛋白质远比麻类高,因此树皮的脱胶、制浆要比麻类难度大 。这就促使蔡伦改进造纸的技术 。西汉时利用石灰水制浆,东汉时改用草木灰水制浆,草木灰水有较大的碱性,有利于提高纸浆的质量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把他在尚方制造出来的一批优质纸张献给汉和帝刘肇,汉和帝很称赞他的才能,马上通令天下采用 。这样 , 蔡伦的造纸方法很快传遍各地 。
“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形象地再现了两汉时期的造纸术,将麻头、破布等原料经水浸、切碎、洗涤、蒸煮、漂洗、舂捣、加水配成悬浮的浆液、捞取纸浆、干燥后即成为纸张 。
史书记载:汉和帝曾到缑氏巡视过,有可能是参观这里的造纸作坊和纸庄(现分前纸庄和后纸庄,位于洛阳汉魏故城东约2000米,面临洛河)很可能是汉代造纸作坊所在地 。这两个地方,附近有造纸需要的优越的地理环境 , 有比较丰富的造纸资源(如麻、楮林等) 。
蔡伦献纸之后,造纸技术和纸张广为流传 。东汉末年,东莱人左伯也是一位造纸能手 。他造的纸 , 比蔡侯纸更为白洁细腻 。赵歧著的《三辅决录》中,提到左伯的纸、张艺的笔、韦诞的墨,说它们都是名贵的书写工具 。笔、墨和纸并列,说明纸已是当时常用的书写材料 。纸成为竹简、木牍、缣帛的有力竞争者 , 到了三、四世纪就基本上取代了简帛,成为唯一的书写材料,这就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
4.●造纸
走进楮皮纸抄制技艺传承人张逢学家 , 首先看到的是他的儿媳贴着墙根,从一沓30公分厚的湿纸砖上,撕下一张张薄纸,贴在墙面上晾晒 。这个场景让人立刻联想到那句古老的民谣:“有女甭嫁北张村,半夜起来站墙根 。”据说这是造纸的最后一道工序晒纸 。
69岁的老人张逢学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拿出几把树皮介绍说:“这就是枸树皮,学名叫楮树皮 。这边两把都是枸树做的穰 。夏天的枸树皮叫牙皮,从树上很容易剥落,作成的穰是黑色的;十冬腊月的树皮和树干粘在一起,剥下的时候带着树干上的东西,这样做出的穰是白色的 。因为穰分黑白两种,所以做出的纸也分黑白两种 。”
据张逢学介绍 , 生产纸浆要经过备料―切穰―踏碓―捣浆―淘浆的几道工序,具体流程是:先筛选出用清水泡过的新鲜枸树皮,放到石灰水里泡2-3天 , 然后在大锅里蒸一天一夜 。待纤维彻底软化 , 拿到河里将石灰和其他杂质彻底洗干净后放到石碾上碾成穰,再用铡刀切碎然后用工具压成松散状 , 之后还要放到石缸里用石具捣,使植物纤维变得更软更细,最后放到石槽里淘浆变成均匀的纸浆 。
张家后院有一个5米长、3米宽浸泡纸浆的水槽,据说 , 这个水槽一定要用石头垒砌,才能保证水不变臭 。张逢学的儿子张建昌站进一个水池边1米见方的洞里,手持飞杆在水中来回搅动 , 让纤维均匀分布在水中,随后巧妙地使浆中的纤维覆盖在纸帘上,形成湿纸,一张张叠放于纸床上 。待达到一定厚度后,用杠杆的方法把成沓的湿纸放在支点上,逐渐除去湿纸中大量水分,形成纸砖 。最后就是我们刚刚进门时看到的一幕 , 把纸一张张撕下,贴在墙上晒干 。
老人揭开一个大布袋,厚厚一沓楮皮纸展现在眼前 。这种纯天然的纸亮白洁净,柔韧性非常好 , 用手使劲揉搓再展开,基本平展如初 。据说这纸还耐保存,其书画作品百十年后拿出来仍然跟刚画的一样 。遗憾的是现在书画大都改用现代宣纸,白麻纸基本上没什么人用了,偶尔有西安美院的老师、学生或者长安画派的一些老画家作书画用,还有一些来旅游的外国游客、华侨买回去当纸艺术品 。现在北张村造的白麻纸虽然在西安每张仅为0.25元人民币 , 在国外的展览会上每张却能卖到6-7美元 。古代造纸方法
5.古代造纸方法
以竹纸为例,《天工开物》中指出:在芒种前后登山砍竹,截断五七尺长 , 在塘水中浸沤一百天,加工捶洗以后,脱去粗壳和青皮 。再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放在R桶中蒸煮八昼夜 , 歇火一日,取出竹料用清水漂洗,更用柴灰(草木灰水)浆过,再入釜上蒸煮 , 用灰水淋下 , 这样十多天,自然臭烂 。取出入臼,舂成泥面状,再制浆造 纸 。这些记载,和后来的民间土法造竹纸过程大体相同 。
6.现代造纸方法
现代的造纸程序可分为制浆、调制、抄造、加工等主要步骤:
1.制浆的过程 制浆为造纸的第一步 , 一般将木材转变成纸浆的方法有机械制浆法、化学制浆法和半化学制浆法等三种 。
2.调制过程 纸料的调制为造纸的另一重点,纸张完成后的强度、色调、印刷性的优劣、纸张保存期限的长短直接与它有关 。
一般常见的调制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步骤: a. 散浆 b.打浆 c.加胶与充填
3.抄造过程 抄纸部门的主要工作为将稀的纸料,使其均匀的交织和脱水,再经干燥、压光、卷纸、裁切、选别、包装 , 故一般常见之流程如下:
a.纸料的筛选 将调制过的纸料再稀释成较低的浓度 , 并借着筛选设备,再次的筛除杂物及未解离纤维束,以保持品质及保护设备 。
b.网部 使纸料从头箱流出在循环的铜丝网或塑料网上并均匀的分布和交织 。
c.压榨部 将网面移开的湿纸引到一附有毛布的二个滚辘间,藉滚辘的压挤和毛布的吸水作用,将湿纸作进一步的脱水 , 并使纸质较紧密 , 以改善纸面,增加强度 。
d.干燥部 由于经过压榨后的湿纸,其含水量仍高达52-70%,此时已无法再利用机械力来压除水分,故改让湿纸经过许多个内通热蒸气的圆筒表面使纸干燥 。
e.压光 由于经过压榨后的湿纸 , 其含水量仍高达52-70%,此时已无法再利用机械力来压除水分,故改让湿纸经过许多个内通热蒸气的圆筒表面使纸干燥 。
f.卷纸 由于经过压榨后的湿纸,其含水量仍高达52-70%,此时已无法再利用机械力来压除水分,故改让湿纸经过许多个内通热蒸气的圆筒表面使纸干燥 。
g.裁切、选别 包装:取前面已卷成筒状的纸卷多支,用裁纸机裁成一张张的纸,再经人工或机械的选别,剔除有破损或污点的纸张,最后将每五百张包成一包(通常叫做一令) 。
打了这么多,应该加点分吧???不然对不起我的手啊 。
1.以竹纸为例 , 《天工开物》中指出:在芒种前后登山砍竹,截断五七尺长.
2.在塘水中浸沤一百天
3.加工捶洗以后,脱去粗壳和青皮
3.再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放在R桶中蒸煮八昼夜,歇火一日,取出竹料用清水漂洗,更用柴灰(草木灰水)浆过,再入釜上蒸煮,用灰水淋下,这样十多天 , 自然臭烂 。
4.取出入臼 , 舂成泥面状 , 再制浆造 纸 。这些记载,和后来的民间土法造竹纸过程大体相同 。
主要原料檀木,荛花(雁花),菠萝叶,草木灰 , 竹子 , 马拉巴粟树糊等
一、取檀木,雁皮(荛花)等树皮,捣碎,加入草木灰等用蒸煮
二、再将蒸煮过的树皮原料,放于向阳山上,日晒雨淋,不断翻覆,让树皮自然变白
三、将树皮原料等碾碎 , 浸泡 , 发酵,打浆,加入树糊调和成浆
四、用抄纸器将捣好的纸浆,抄成纸张
五、将抄好后纸张,置于阳光晒干
推荐阅读
- 4k多大,4k纸是多大尺寸?
- 如何辨别绿水鬼手表的真伪,劳力士绿水鬼钢印在哪
- 天梭手表秒针不动,在法国新买的天梭运动手表,最大的那个60秒计时用秒针不动了,先前还动,后来怎么都不动了,也没法复位
- 海上有网络信号吗,请问在海上,手机能收到网络吗,能用微信之类通讯软件吗,轮船有wifi吗?
- 推腿的好处和作用,腿部按摩的好处及按摩手法有哪些?在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 崽崽在情侣中是什么意思,崽崽是什么意思?
- 蜱虫会在家里繁殖吗,蜱虫会在家里繁殖吗?
- 电脑如何截屏,如何在电脑截图?
- 复写纸弄手机壳上怎么洗,修正带粘到手机壳上怎么洗?
- 鞋子可以用衣架挂起来吗,可以把鞋挂在衣架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