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看不见的海洋“杀手”


微塑料:看不见的海洋“杀手”



微塑料(microplastics)的概念是2004年由英国科学家提出的 , 指的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 。 它不仅广泛存在于全球海洋环境中 , 在陆地淡水环境也分布极广 。
近年来 , 人们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乃至极地和深海都发现了海洋微塑料的身影 , 201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 , 北极海冰每立方米中含有238个微塑料颗粒 。
2017年9月 ,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等机构公布了一项名为《看不见的:我们体内的塑料》(Invisibles:The Plastic Inside Us)的报告 , 研究者对来自五大洲14个国家的自来水样本进行检测 , 发现83%的自来水样品中含有微塑料 。
【微塑料:看不见的海洋“杀手”】塑料制品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其需求量也不断增长 。 据欧洲统计局数据 , 2016年全球塑料产量达3.35亿吨 , 预计到2035年该数字会翻一番 , 到2050年会达到11.2亿吨 。 根据Roland Geyer等人于2017年的研究报道 , 全球已累计产生63亿吨塑料废物 , 但只有6亿吨(约9%)被回收利用 , 另有12%被焚化 , 绝大多数(79%)最终进入垃圾填埋场或海洋、湖泊等自然生态系统 。 绿色和平组织2016年发布的报告显示 , 全世界每秒有超过200千克塑料被倒入海洋 。
海洋微塑料可以根据来源分为原生微塑料、次生微塑料两类 , 通过河流系统、城市污水流出、水产养殖设备磨损、海洋活动泄漏等途径进入海洋 。 原生微塑料是人造工业产生的微塑料 , 如牙膏中使用的摩擦剂微粒、塑料制造加工及轮胎磨损过程中产生的微塑料;次生微塑料则由大型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等过程破碎而成 。
那么微塑料对海洋生物有什么影响呢?对于藻类而言 , 海面上的微塑料会遮挡、反射阳光 , 从而阻碍藻类对阳光的吸收 , 抑制其光合作用 。 对于有些生物的卵和幼虫 , 海洋微塑料则表现出明显的毒性效应 。 科学家发现 , 当欧洲鲈鱼暴露在聚苯乙烯微塑料颗粒中时 , 鱼卵孵化率会降低 , 幼鱼生长速度减慢 , 且进食偏好发生改变 。 微塑料容易在海底沉积物中聚集 , 因此会极大地影响滤食性的底栖生物 。 研究者在海蚯蚓、海参、海鞘、贻贝、螃蟹等生物的消化道中均发现了微塑料 。 海鸟、海龟、海豹等海洋脊椎生物也会被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塑料垃圾迷惑 , 将塑料当成食物吃进腹中 , 或者被塑料缠绕窒息而死 。 除了单一的物理污染 , 塑料还会带来复合污染 , 因为塑料中的有毒添加剂(塑化剂、抗菌剂、阻燃剂等)会被释放到海洋中 , 危害海洋生物的健康 。
应对海洋微塑料污染 , 全球在行动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等国际组织已召开会议讨论应对策略 , 欧盟、美国、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也先后针对化妆品禁用塑料微粒、海岸漂浮垃圾处理等制定相关法案 。 我国科学家积极参与海洋微塑料国际合作研究;科技部启动了“海洋微塑料监测和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技术研究”等重点研发计划;政府也在逐步推进塑料垃圾问题的立法、修法工作 , 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
作为社会的普通一员 , 我们能做到的是正确认识海洋微塑料污染 , 在日常生活中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 , 选用可循环使用的替代品 , 从而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 。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海洋科普专业委员会 供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