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氢标准“活”起来( 二 )


从事氢能标准研究多年的毛宗强表示, 从技术角度看, 氢能碳排放标准的制定并不难, 难在国家氢能标准化委员会(SAC/TC309)每年被允许制定的国家标准的数量有限, 但氢气能源化应用是新事物, 急需的标准数量较多, 各类标准需要排队, 因此历时较长 。
翁国明表示, 标准制定要考虑国情, “尺子”太高不适合落地推广, “尺子”太低对节能减排的作用有限, 同时也要考虑与国际标准的对接问题 。
“标准先行, 创造与国际的对话平台, 也有利于行业内尽早达成共识 。 大家都说一样的‘语言’, 有利于打通氢市场和碳市场, 促进氢能贸易国际化 。 ”翁国明说 。
以技术促活力
日前, 我国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 提出加速发展绿氢制取、储运和应用等氢能产业链技术装备, 促进氢能燃料电池技术链、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发展 。 支持能源各环节各场景储能应用, 着力推进储能与可再生能源互补发展 。
李晓锦认为, 要辨证看待“终极能源”的说法 。 在一些地域面积小的国家也许有可能在全国只推行一两种能源, 但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能源禀赋不同 。 比如, 成渝地区水电资源丰富, 可以采用廉价的水电资源发展绿氢产业 。 “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更适合中国 。 ”李晓锦说 。
与其他新能源电池相比, 氢燃料电池不惧怕低温, 在冬季也能正常充电、启动, 安全性高 。 但当前现有制氢技术并不完美, 没有哪项技术能够满足各种需要 。 利用传统化石能源制取氢并非坦途, 如煤制取氢, 碳排放量较高, 需要采用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才能降低碳的排放, 但这必然带来制氢成本的增加 。
“氢燃料电池只是氢能应用的一种设备, 未来氢能有多种多样的设备与技术 。 欧洲将氢注入天然气管道网络的示范应用 。 ”毛宗强说, “未来, 氢能的使用场景将越来越丰富, 能源网络输电也能输氢,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 ”
他强调, 要实现氢能的广泛应用, 技术研发不能停 。 比如, 甲烷热裂解制固体碳材料和氢气是一种天然气制氢又不排放二氧化碳气体的好方法, 但甲烷分子非常稳定,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实现产业化 。 同时, 氢能生产是一个复杂过程, 需要国家层面统筹国家标准的制定 。
“现阶段仍需要不断推动氢能可持续性的绿色发展模式, 多创新, 多尝试, 即使失败的数据或经验也将对氢能的普及应用产生积极作用 。 ”翁国明提出, 所有制氢工艺都应该用低碳要求自己, 兼顾尾气的低碳处理, 化废为宝 。 长远看, 有望实现绿氢对灰氢的全替代 。
毛宗强也表示, 技术加持、不断优化, 才能保持标准的生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