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日前正式开通 。 这座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设计标准打破了国内通常的“百年惯例” , 制定了120年设计标准 。 其背后有一项护航的关键技术 , 是由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简称中科院金属所)自主研发的联合防护技术 。
中科院金属所耐久性防护与工程化课题组负责人李京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采访人员:“我们完成了港珠澳大桥基础钢管复合桩防护涂层工艺设计、阴极保护系统设计、原位腐蚀监测系统设计等 , 研制出用于大桥混凝土结构用的新一代高性能环氧涂层钢筋 , 并参与了大桥基础的防腐涂装施工 , 保障了大桥基础120年耐久性设计要求 。 ”
【我国研制新型涂料挑战120年耐久性 联合防护技术守护港珠澳大桥】海水冲击腐蚀是对跨海大桥的直接挑战 。 针对港珠澳大桥特定的海泥环境 , 大桥论证时 , 课题组就开展了相关涂层的研发工作 , 先后从涂层的抗渗透性、耐阴极剥离性等关键性能指标着手 , 研制新型涂料 , 解决涂层的耐久性问题 。 科研人员通过调整涂层配方和改善涂装工艺 , 降低了涂层的吸水率和溶出率 , 有效提高了涂层的抗渗透能力 , 增强了涂层与金属的黏结强度 。
120年的耐久性设计要求仅仅依靠涂层防腐的防护手段是远远达不到的 , 必须与阴极保护技术联合使用 。 阴极保护技术是指通过电化学的方法 , 将需要保护的金属结构极化 , 使之电位向负向移动 , 达到免腐蚀电位 , 使金属结构处于被保护状态 。
据介绍 , 以往我国跨海大桥的阴极保护重点是浸在海水中的钢管桩 , 而港珠澳大桥的多数钢管复合桩均位于混凝土承台下的海泥中 , 如何实施阴极保护没有先例可以借鉴 。
中科院金属所科研人员针对该腐蚀环境和结构特点 , 重点研究了钢管复合桩在灌入不同地质层后阴极保护面临的难题 , 采取巧妙方法 , 选取极端边界参数推算保护效果 , 即计算在土壤电阻率最大和最小两种情况下 , 阴极保护的电位是否能达到保护要求 , 并将此作为类似工程阴极保护设计的一种手段 , 有效解决了复杂环境中阴极保护设计问题 。
为验证钢管复合桩阴极保护设计的可行性 , 科研人员按照1∶20的比例进行了模拟实验 , 并尽可能地模拟了港珠澳大桥钢管复合桩穿越的地质环境 。 缩比模型实验证明该设计计算方法是正确可行的 , 随后在港珠澳大桥实地进行1∶1工程足尺结构试验验证 , 结果表明新型阴极保护方式能满足大桥基础的防护要求 。
在模拟实验后 , 科研人员采取钢管内壁安装保护设施监测探头的方法 , 将探头伴随打桩深入近百米的海泥下实施原位监测 , 有效解决了在海泥下安装探测设备难的问题 。 采用这种方式安装探测设备 , 在全球海洋工程界尚属首次 。
港珠澳大桥基础桥墩使用的混凝土是海工混凝土 , 除应满足设计、施工要求外 , 在抗渗性、抗蚀性、防止钢筋锈蚀和抵抗施工撞击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 。 为此 , 中科院金属所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高性能涂层钢筋技术 , 专家鉴定认为其技术性能超过现有国内外相关涂层钢筋的技术指标 , 在同类产品中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 可满足港珠澳大桥工程需求 。
这些防护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使得港珠澳大桥实现120年设计标准 。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采访人员 孙潜彤 通讯员 封 葑)
推荐阅读
- 我国完成大飞机级复材机翼盒段静力和损伤容限试验
- 我国纳米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吸引超50亿元社会资本投入
-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改成双重否定句 怎么将肯定句改成双重肯定句
- 我国科学家证明二氧化碳会激发次生温室效应
- 不含反式脂肪的新型人造奶油问世
- 新型穿颅超声技术令脑部成像更高清
- 芬河从我国流入哪个国家境内 绥芬河由我国流入哪里
- 美研制出迄今最小三维晶体管
- 我国学者模仿蜘蛛网研制出“超弹性”硬碳材料
- 新型聚合物材料 能拉伸130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