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谢涛教授课题组提出一种在塑料制品中精确“编码”的方法,通过数字化调控塑料制品内部“应力”,植入精致的“隐形”图案,实现信息的隐形存储 。 相关论文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
论文第一作者、浙江大学博士生张国高向采访人员展示了几张硬币大小的透明塑料片,在偏振镜片下,这些透明塑料片清晰呈现出二维码、彩色的蝴蝶、蒙娜丽莎肖像等图案 。
【浙大科学家发明可编程塑料】“我们并没有在材料里加入颜料,也没有改变材料表面的微观结构,有图案是因为应力 。 ”张国高说,应力由工艺原因带入,在塑料制品中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普遍存在,日后会以翘曲、变形、甚至开裂的形式释放出来,这也是塑料制品不耐用的原因之一 。
因为应力的存在,透明材料内部各个方向上的折射率不同 。 在偏振镜片下,塑料制品内部会表现出斑斓的色彩 。
课题组找到了一种数字化控制应力的方法 。 研究人员首先在60摄氏度左右均匀拉伸一张高分子塑料膜来储存应力,之后用激光打印机在高分子膜上打印出不同灰度的图案,并用红外光照射,在素色底片上定点“消除”应力 。 温度的差异,让每个像素点应力的释放程度有所不同,于是应力呈现出精细的梯度变化 。 这样一来,图案就从灰度“转码”为应力分布,进而在材料中形成预设的“隐形”图案 。
“在材料中,应力通常是被动引入的、不可控的一种因素 。 而我们把这种力控制起来,进行‘编码’操作,去产生更多的功能 。 ”谢涛说,第一个可见的应用,就是实现信息的隐形存储 。 “只有借助于偏振镜片,我们才能看见材料存储的图案 。 ”
张国高认为,应力与材料的光学性能、电学性能与结构等都存在关联 。 通过“编码”应力,可编程塑料将展现更多的功能 。 “例如,现在所有的3D打印都是从液体材料到固体,我们的方法提供了一种从固体到固体的可能性 。 ”
推荐阅读
- 俄发明新式核燃料护套 让核能更安全
- 浙大学者变“废”为宝 发霉大米变身储能材料
- 二氧化碳究竟“是正是邪”?科学家算出答案
- 奥地利科学家实现量子比特系统内受控的多粒子纠缠
- MIT科学家用石墨烯大规模制备出细胞大小的合成机器人
- 在原子层次看清“盐水” 我国科学家首次获取水合钠离子原子级分辨图像
- 我科学家发现新一类半金属
- 加拿大科学家开发出低成本可变色节能玻璃
- 科学家研发可自行修补裂缝混凝土 真菌是关键
- 俄科学家发现利用改性纳米金刚石可快速检测水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