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蜂鸟一样!中外科学家在琥珀里发现世界最小恐龙


像蜂鸟一样!中外科学家在琥珀里发现世界最小恐龙



今日, 中美加科学家团队在北京宣布, 他们在缅甸白垩纪琥珀中发现了一只有史以来已发现的最小的恐龙(广义恐龙包括鸟类) 。 这个发现对理解恐龙与古鸟类的演化, 尤其是小型化动物的形态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
【像蜂鸟一样!中外科学家在琥珀里发现世界最小恐龙】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外籍研究员邹晶梅(Jingmai K 。 O’Connor)、美国洛杉矶自然史博物馆拉尔斯·施米茨(Lars Schmitz)博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黎刚研究员, 以及美国洛杉矶自然史博物馆恐龙研究院院长路易斯·恰普(Luis M 。 Chiappe)教授、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瑞安·麦凯勒教授(Ryan C 。 McKellar)、中国科学院北京综合研究中心易栖如博士等学者共同完成 。 研究论文题目为《缅甸白垩纪蜂鸟大的恐龙》, 发表于综合类学术期刊《自然》杂志 。
此次发现的琥珀化石产自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冈谷地, 地质学家对该矿区的火山灰锆石同位素测定地质年龄后认为, 胡冈谷地的琥珀形成于约一亿年前(约9900万年), 属于白垩纪中期(白垩纪晚期的最早期), 这里被认为是人类能一窥“真实”白垩纪世界的最佳窗口 。
鸟类是恐龙的后裔, 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脊椎动物之一, 大约有10500个种 。 在近1.5亿年的漫长演化历史中, 共历经了白垩纪和新生代两次辐射演化, 其中白垩纪是鸟类演化的重要阶段, 是鸟类从恐龙演化而来的关键阶段之一 。 胡冈谷地的鸟类琥珀包裹体较为丰富, 对了解鸟类演化帮助很大 。
此次研究的标本是一个包裹在琥珀中的完整动物头骨, 开展研究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无损的获得被琥珀、皮毛和杂质层层包围的头骨的完整的高分辨率的3D信息 。 黎刚团队使用上海光源(SSRF)的硬X射线成像线站和他们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研制的高调制传递函数(MTF)高效率硬X射线探测器, 针对该标本的特点, 制定了最优化的硬X射线相衬CT扫描方案 。 用单色化的高能量X射线和高效率的探测器, 避免辐射损伤, 实现无损成像;用相干X射线的相位衬度和探测器的高MTF, 实现高灵敏度成像;用高分辨率探测器、偏轴CT扫描和虚拟拼接等技术手段实现大视场且高分辨率的3D成像 。 再经过相位恢复、断层重建、数据融合和特定结构的虚拟分割, 最终无损的获得了隐藏在琥珀内部的头骨的高分辨率高对比度的3D结构 。
琥珀中的头骨长仅约14毫米, 有着尖锐的喙部, 密集的牙齿和巨大的眼眶 。 这个动物的骨骼特征有些“四不像”, 有的特征像恐龙, 有的像非常高级的鸟类 。 学者们没有找到特定的头骨特征来将眼齿鸟确切归入鸟类、非鸟恐龙, 或其他主龙类 。 甚至, 学者不能完全排除这个头骨属于别的动物 。 研究这个标本的学者都说这个标本太奇怪了, 很难确定具体门类 。 “这是我有幸研究过的、最奇怪的化石”, 邹晶梅表示 。 然而, 在脊椎动物中, 只有鸟类同时拥有尖锐的喙部和巨大的眼眶, 所以学者将该动物归属到鸟类 。
鉴于该标本形态特征与其他所有鸟类都不同, 学者们建立了新属新种, 宽娅眼齿鸟(Oculudentavis khaungraae), 属名眼齿指出标本的特性, 硕大的眼睛和密集的牙齿, 种名宽娅向最初发现并征集此标本的缅甸琥珀收藏家宽娅女士致敬 。 该标本属于云南腾冲琥珀阁博物馆以及缅甸仰光分馆, 为馆长陈光先生与家人宽娅女士在2016年从缅北矿区征集而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