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见闻初一作文
清明节见闻初一作文1
四月,清明,几分阴冷,像是储蓄了好久,一瞬间,涌了上来 。
家乡的清明,是淡淡的绿,不似洛阳城的金红一片 。 门前,有点发蔫的墨绿色柳枝散发着轻轻的香气,枕边的艾草露出了嫩绿的脸颊,蔚蓝的天空里,游离于白云之间的风筝,似乎也是那样的绿 。
吃过午饭,家里人开始收拾 。 奶奶不知从何处提出一袋又一袋的纸祭品,佝偻着身子,不停地往返 。 待所有的纸祭品搬出后,又站在神台前,拉开一个个抽屉,香,蜡烛,打火机……一样一样地拿出 。 而后,她站在那里,看着,嘴里念念叨叨地分类,偶尔略微思索,对于这些,奶奶总是很谨慎,怕一会儿燃烧时放错了地方 。 过了一会儿,又走到厨房里收拾一些饭菜,如:烧猪肉,韭菜,白米饭,饼,酒,茶水 。 当然,最少不了的还是供板和餐具 。
雨,刚刚下过,泥土变得湿润而有些粘稠 。 一家人,一前一后,在这泥泞的小丘上走着,终于来到了坟头 。
上过香,烧过纸,请祖宗吃过饭,放过鞭炮后,就结束了 。 山上,萦绕着无尽的思念 。
回到家,奶奶把烧猪,切成一块一块 的分给大家,曰:“太公分猪肉 。 ”原本死气沉沉,大家都静默着,没有一丝声响 。 现在,又回归热闹 。 小孩子们推推拉拉,争先恐后地抢烧猪肉,大人们则在一边拉拉家常 。 清明,一家人又聚在了一起 。
柳枝还像以往一样,紧紧地贴着门,艾草的香气溢满了整间屋子 。 屋外,不知何时又下起了雨,一切景物,又变得模糊 。
四月,春,雨,柳,家乡的清明 。
清明节见闻初一作文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描写清明的诗 。
每年的春分后的15天是清明节,也是中国民族的传统节日,又称“鬼节” 。
在春秋战国时代,其中有一个人叫介子推 。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了封常,唯独忘了介子推 。 重耳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叫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尚封官 。 可是差人去了好几趟,介子推却不来 。
重耳只好亲自去,可他的家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 。 早已躲进了绵山,他便找人去绵山,还是没有找到 。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让介子推自己走出来 。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 上山一看,原来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已经死了 。 祭扫后,重耳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节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
在我们苏州江南,清明节时主要上坟、祭祖先,吃青团子 。 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均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 。
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 。 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拜祭祖先的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每年春节后的两个月,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
清明扫墓是我国的传统风俗,它表达了我们对先人的怀念,同时又是家人团聚,踏青赏春的绝好机会 。
清明节见闻初一作文3
今天是清明节,一个祭拜已逝亲人的日子 。 早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扫墓,途中,我发现原来车水马龙的街道变得清净了许多,马路上的行人稀少并行色匆匆,平时随处可见的的士今天也很少 。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推荐阅读
- 那一次我长大了初一作文
- 军训之旅初一作文
- 初一家长的开学第一课作文
- 家中的爱初一作文
- 陪伴的初一作文
- 忆读书初一作文500字
- 家的味道初一作文600字
- 低碳环保初一作文
- 错过这次机会初一作文
- 二十年后回到故乡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