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架自行设计飞机揭秘:全程手工进行( 二 )


在生产阶段, 历经的困难自不必多言 。 如何把发动机装上去是难题 。 因为当时学的都是课本上的知识, 发动机实际怎么启动, 怎么转, 都需要在实践中从零开始摸索 。 于是, 师生们就下工厂, 和厂里的老师傅一起研究分析各种飞机, 大家一起动手一起学 。 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 每一个环节都依靠师生手工进行, 从使用计算尺确定每一个参数, 到人力托举飞机安装起落架, 连飞机蒙皮上的铆钉都是手工敲制的 。 动手造飞机, 是很多人记忆里“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 。 1958年9月24日清晨, 北京首都机场, 一架崭新的旅客机昂首挺立在跑道上, 机身两侧机翼下的两台A11—14P发动机正隆隆作响, 似一只振翅待飞的矫健雄鹰 。 “北京一号”研制团队副总设计师张吉臣回忆, 当时他们就坐在楼顶上等着起飞, 飞机成功上天, 所有人都乐开了花 。
无疑, “北京一号”的研制, 通过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的结合, 不仅为师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 而且促进了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 。 当年参与“北京”系列飞行器研制的北航学生中, 走出了多位院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