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队员在回收单拖体瞬变电磁仪


科考队员在回收单拖体瞬变电磁仪



6月中下旬 , 西南印度洋晴空万里 , 海风徐徐 。 随着科考队员将微塑料采样器回收至“向阳红10”船甲板 , 中国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作业顺利收官 。 在30多天的时间里 , 科考队员24小时轮班开展作业 , 强大的海底资源勘查设备轮番上阵 , 采集了大量珍贵样品和重要数据 。
“目前我们的科考范围正不断向纵深发展 , 自主研发的海底勘查装备已经占据主导地位 。 中国大洋科考正以新的姿态 , 为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活动和全球海洋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第四航段首席科学家倪建宇信心满满 。
围绕微塑料污染等海洋环境问题 , 我国首次在印度洋开展相关科学调查
6月15日上午9点 , 西南印度洋 。 “向阳红10”船上的科考队员用后甲板绞盘将微塑料采样器缓缓放入海中 , 半小时后将采样器收回 , 成功完成取样 , 整个过程约1小时 。 之后 , 科考队员将采样器网底管内的截留物洗出 , 放入样品瓶加入福尔马林固定保存 , 待“向阳红10”船返回国内后 , 这些样品将被送往海洋监测中心实验室进一步分析 。
“围绕国际关注的微塑料污染等海洋环境问题 , 我国首次在印度洋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 这将有助于推动我国的海洋微塑料监测和海洋环境治理融入全球海洋环境监测和国际治理 , 是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举措 。 ”倪建宇说 。
微塑料是海洋环境中一种新的污染物 , 被称为“海洋里的PM2.5” 。 由于微塑料可吸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 , 且可被鸟类、鱼类以及底栖动物等海洋生物摄食 , 已成为国际海洋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研究热点 。 2016年 , 我国启动了近海微塑料监测 , 随后又将范围扩大至大洋和极地领域 。 此次“向阳红10”船开展的微塑料调查作业 , 将为我国科学家了解西南印度洋海洋微塑料分布状况、评估该区域微塑料污染程度提供重要数据资料 。
【科考队员在回收单拖体瞬变电磁仪】此前 , 第一航段的科考队员还在印度洋布放了气象漂流浮标和测波浮标 , 这也是我国首次在印度洋投放该类型的浮标 , 是我国在印度洋进行深远海海气界面环境观测保障及海气通量研究业务化工作的开端 。
倪建宇说:“作为负责任的大国 , 中国的大洋科考范围正在不断扩大 , 特别是在不同海域密切跟踪全球热点和前沿问题方面 , 我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 ”
看似貌不惊人的石头和海底沉积物 , 是科考队员眼中的“无价之宝”
在西南印度洋 , 有这样一群“矿工” , 他们采的不是黄金 , 而是来自数千米深海底的“宝贝” 。
当地时间6月12日深夜两点 , 随着“向阳红10”船尾A形架的外摆 , 一个巨大的黄色抓斗缓缓向船外侧的海面移动 , 几分钟后沉入海中消失不见 。 这是中国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的科考队员正在我国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下放深海电视抓斗 。
两小时左右 , 电视抓斗接近深度为3850米的海底 。 “石头 , 石头……”首席助理、样品管理员梁锦开始小声念叨 。
抓斗只有在离底10米内的距离才能看清海底状况 , 此前谁也不能肯定抓斗的下方是什么 。 “比较理想的点位是既有岩石又有沉积物的地方 , 这样我们抓的样品会更加丰富一些 。 ”梁锦说 。
随着抓斗继续下沉 , 海底的情景慢慢呈现在大家眼前 。 一片灰白色 , 全是海底沉积物 。 没有看到石头 , 队员们有些失望 。
“驾驶台 , 请向东南方向移动200米 。 ”梁锦当即决定 , 改变地点再行抓取 。 几分钟后 , “向阳红10”船到达新的点位 , 抓斗再次缓缓下放……这次运气不错 , 抓斗下方正是几块石头 , 设备负责人徐航果断控制抓斗进行抓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