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是新疫苗研制的必要参考| hstoday.us
STEP2 制备技术大比拼:传统方法更值得期待
有了原材料 , 下一步是选择合适技术进行疫苗的筛选和制备 。
疫苗的原理 , 是模拟病原体特征 , 让人体免疫系统提前来一场军事演习 , 产生战斗记忆和抗体 , 这样在未来病毒来袭时就能轻松应对 。 所以无论技术新旧 , 都是变着法子引导人体认出病原体 , 保证演习有效且安全地展开 。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关键是对病毒特征的模拟 。 疫苗制备技术的进步 , 可以说是来自人类对病毒拆解能力的不断提升 。
起初人们连分离毒株都很费劲 , 为了预防天花 , 还曾拿病人皮疹上的脓液或结痂直接往健康人身上涂 。
后来逐渐学会分离病毒 , 就开始对其进行加工 , 比如将其整体灭活 , 或减弱毒性 , 或仅提取其“零部件” , 给免疫系统做演习之用 。 通过这些方法生产的疫苗 , 被归为传统疫苗 。 (分别对应: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
后来出现的依托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核酸疫苗和载体疫苗 , 则不需要病毒真身参与 , 而是通过人工合成 , 就像复印了病毒的“身份证” , 送入人体做备案 , 它们可以归为新技术疫苗 。
目前我国已有4个疫苗进入临床试验 , 包括3个灭活疫苗和1个腺病毒载体疫苗 , 技术流程都比较成熟 。 而国外的几个在试验疫苗则为核酸疫苗 。
· 几种常见疫苗 ·
灭活疫苗 , 也称死疫苗 , 是历史悠久的传统疫苗之一 。 原材料是病毒本身 , 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病毒的蛋白质凝固 , 去除其感染活性 , 但保留能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的“外貌”特征 。 好比将凶狠的野兽制作成不会动弹的标本 。 其稳定性和安全性比较可靠 。 但死疫苗在人体内不能繁殖 , 对免疫系统的刺激时间短 , 需多次接种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 (图| 我国已进入临床试验的灭活疫苗之一 , 新华社)
减毒疫苗可以弥补灭活疫苗的不足 , 它是保留了病毒复制能力的活疫苗 , 也是传统疫苗研制的热点 。 通过改变病毒的生存环境 , 例如 , 将病毒感染其他宿主细胞、或养在低温环境中 , 再反复传代 , 适应了新环境的病毒对人体的毒性便逐代减弱 。 被减毒的病毒是活的 , 接种后能在体内温和繁殖 , 激发较持久的免疫反应 。 接种次数少 , 副反应轻微 。 我们所熟悉的麻疹疫苗、冻干水痘疫苗 , 还有小时候吃的“糖丸”脊髓灰质炎疫苗 , 都属于减毒活疫苗 。 它好处虽多 , 但毕竟是活疫苗 , 毒性有可能反强 , 对老人儿童等免疫力较弱人群的安全性要仔细考量 , 筛选会更费时 , 因此这次率先进入临床试验的还是灭活疫苗 。 (图| 小时候吃的“糖丸”疫苗 , 来自网络)
腺病毒载体疫苗 , 也是一种活疫苗 , 和减毒活疫苗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 疫苗中使用的是经过人工改良的腺病毒 , 温和不致病 , 但仍有自我复制能力 。 我们知道 , 新冠病毒是靠表面的特殊的棘突S蛋白入侵人体细胞的 。 腺病毒载体疫苗就是先将新冠病毒编码S蛋白的基因插入改良腺病毒的基因组中 , 然后像一辆辆载货的卡车 , 被注射入人体 。 随后它们每次复制 , 都会顺带把插入的新冠病毒S蛋白基因一起复制、编码 , 给人体免疫系统练兵 , 产生针对的抗体 。 我国军事科学院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腺病毒载体疫苗是全球首个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 , 值得期待 。
推荐阅读
- 第一针!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临床试验启动
- 新冠疫苗问世还有多远?
- 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再加速 两款灭活疫苗启动临床试验
- 为啥维生素C不能增强人体对抗新冠病毒的免疫力?
- 小蓝裙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从小蓝裙的故事一文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 美开展贴片式新冠病毒疫苗动物实验
- 紧急使用的新冠疫苗,究竟有什么不同?
- 世卫组织:新冠肺炎疫苗研制仍需12至18个月
- 新冠手抄报图片一年级 新冠手抄报图片一年级怎么画
- 清明节结合新冠病毒手抄报 清明节结合新冠病毒手抄报怎么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