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纹的寓意,饕餮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

我是文开石我有靠谱答案
所谓饕餮纹 , 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想象出来的神兽的纹饰 , 更多的可能是后世人混淆后的一种说法 。

饕餮纹的寓意,饕餮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


【饕餮】一词出现很晚
从“饕餮“一词上来说 , 产生于春秋末期 , 至战国末和秦汉时期方才流行 , 所以不应该是商周青铜器纹饰的真名 。
然后才出现把这种正面睁目的图形叫做饕餮纹 。
最早把青铜器纹饰中的兽面纹称为饕餮纹在《吕氏春秋·先知览》 ,  “周鼎著饕餮 , 有首无身 , 食人先咽 , 害及其身 , 以言报更也”
正式定名甚至晚至宋代:饕餮纹正式定名是在吕大临的《考古图》对“癸鼎”上纹饰内涵的描述:“其身四周隐起兽面 , 盖饕餮之像也 。”
有一种认为这是一种固定表现形式 , 也就是【正面】 , 和饕餮无关 。
【饕餮纹的寓意,饕餮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马承源的“兽面纹”观念较为大家认可 , 他认为这种纹饰特点为「以鼻梁为中线 , 两侧作对称排列 , 上端第一道是角 , 角下有目 , 形象比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 , 目的两侧有的有耳 , 多数兽面纹有曲张的爪 , 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 , 少数简略形式的没有兽的体部或尾部 。所有的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式塑造的 , 只是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 , 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不同 。
只有一种表现角度确实很可疑
我们从没见过侧面、整体形状的饕餮青铜纹饰 , 是不是很奇怪?不管是显示有参考还是单纯虚构的神兽 , 很少有如此简单残缺的设定 , 所以这种设计到一半就停工的表现手法不符合应有的多变特点 。
比较合理的两种解释
1、这种正面对称是一种表现形式 , 可以统称兽面纹 , 不应该单指某一种生物 。
2、这种形式应该是龙形纹饰中的一种演化而来 。
龙纹从表现视角上分侧视龙纹和正视龙纹 。
正视龙纹有头部居中身体作蟠卷环绕头部的蟠龙纹、以及头部居中蜿蜒龙体两侧展开的一首双身龙纹 。
饕餮纹的寓意,饕餮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


「有学者根据《山海经·北山经》“有蛇 , 一首双身 , 名曰肥遗” 」 而主张称为“肥遗” , 这也是“肥遗纹”的由来 。而饕餮纹由于和一首双身龙纹都具有头部居中的对称性表现形式 , 从而得出一首双身等于肥遗等于饕餮纹 。但这种认知有疑点尚未解决 , 所以值得商榷 , 一是虽然龙的早期形状有很多蛇的影子 , 是后来慢慢丰富复杂起来的 , 但《山海经》中对于龙、蛇均有提及 , 有明确区别分类的就有烛龙 , 应龙 , 蛟龙 , 夔龙 , 比如人面蛇身的烛龙也称烛九阴 , 背生双翼杀蚩尤夸父的应龙 , 而所谓的“肥遗”被明确称为“蛇” , 其特征是《山海经?西山经》“有蛇焉 , 名曰肥遗 , 四足六翼” 。
另外“兽面纹”式样 , 均为突出正面 , 突出双目 , 两侧趋于简化 , 甚至简化成装饰性线条纹饰 。商早期“兽面纹”式龙纹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简单 , 其着重突出的是龙首的一对巨目 , 其他部位一般「都用横条或直条的复线或单线为主体的末端呈勾曲形的条纹构成 , 并岐生出简单的雷纹 。小器的纹饰很单调 , 大器的纹饰显得复杂一些 。角不发达 , 也不大具体 , 较大的纹饰才可以看到角型的状态 」  , 这种虚化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任何一种有首有双目的兽类甚至禽类 , 是否能够判断其内容也需要探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