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位于,清康熙年间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

历史中承载着文化,故事中蕴含着智慧 。
《六尺巷》的故事,形象的阐述了“礼让”这一中华传统美德 。

六尺巷位于,清康熙年间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


一、大度礼让“六尺巷”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
关于六尺巷的来历,有很多版本,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清代安徽桐城的文人姚永朴所写的《旧闻随笔》 。书中记载了一件发生在清康熙朝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身上的故事 。
张英在朝为相,名声天皆知 。
有一年老家族人与邻居发生纠纷,起因是张家与邻居吴氏家相邻处有一点空地,产权属于张家 。有一次吴氏要建房,非要把两家相邻处空地占为己用 。张家不同意,于是产生了纠纷 。
张家虽然有张英在朝为相,但是吴氏在本地也是有权有势,本地县官权衡两边势力,也不敢轻易判决 。在古代,土地是人们重要的财产之一,非常重要,张家族人自然也不相让 。在相持不下的情况下,张家族人给张英修书一封希望张英能够借助宰相身份强压本地县官,赢得官司 。
张英收到族人书信观看后,提笔写下回信,信中有四句诗文: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然后差人把信送回桐城老家 。家人收到张英的信看后,就明白张英的意思,于是不再争执,主动把相邻处退让出去三尺,吴氏一方看到张家如此大度,并没有倚仗宰相权势欺压自家,于是为之叹服,自觉惭愧,也主动把地基往后让出三尺,这样合在一起,两家宅院中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一条巷 。
后来,这件事在桐城传为美谈,六尺巷的故事,也远播天下,成为互敬礼让的美德典范 。
古人说:“财物轻,怨何生 。言语忍,愤自泯” 。作为当朝宰相的张英,胸怀宽阔,志存高远,自然不会为了这一点点宅基地而与人争执 。他用一首诗来说明,人生百年匆匆而过,不必为一道窄墙争来抢去,大家看看万里长城犹在,一代霸王秦始皇早已不在人世了,眼光看的长远一些,要明白利益之争,是无谓的行为 。
身为一朝宰相的张英,大度礼让,传递了正能量,为社会树立了礼让的好风范!
六尺巷位于,清康熙年间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


二,唯谦受福
关乎自己的事情,尽量对他人包容礼让,这样可以谦德感化对方 ,对方也当然会做出相应让步 。比如上文中的《六尺巷》的例子 。清朝康熙宰相张英,用一封书信化解了一桩邻里纠纷,不但感动了邻居吴氏,也影响了一方百姓,更是教化到自己的族人、子孙 。
明代袁黄的著名劝善书《了凡四训》中说:“惟谦受福” 。一个人谦虚了,才会礼让,礼让是厚德,影响后世,福及子孙 。张英的儿子张廷玉,受父亲的教导影响,后来也是位极人臣,成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这可以说是因为张氏家族的淳厚家风,才培育出如此优秀人物 。
六尺巷位于,清康熙年间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


三关乎到社会、国家的原则性的大事,不可以轻言退让 。
礼敬谦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与人交往、处事上,可以酌情进行礼让 。
但是遇到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就需要观机对待 。比如遇到一个坏人要危害大众、社会的公共安全,这个时候是不能够退让的,要坚决予以抵制,或者诉诸于法律 。否则只会让坏人得寸进尺、做出更加危害大众和社会的危险行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