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建风雨桥的作用有,风雨桥对侗乡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1、风雨桥对侗乡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风雨桥是连接侗乡地区各个侗寨的纽带,风雨桥的建造历史非常悠久 。早在汉代末期及隋唐时期,侗乡人就开始修建风雨桥了 。
风雨桥是侗寨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在贵州省侗乡,纵横交错的溪河上都建有风雨桥 , 人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河床的宽度大小,设计出各式各样的风雨桥 。不过在众多的风雨桥中 , 以亭楼式的风雨桥居多,这种风雨桥于长廊顶部竖起多个宝塔式楼阁,楼阁飞檐重叠,少的有3层 , 多的达5层 。
桥梁修建好后,热心公益的侗乡人民在夏天施茶水于桥上,供行人解渴 。长廊两壁上端,用木板雕刻各种历史人物 , 或绘制神话故事彩画 , 或雕或画有雄狮、蝙蝠、凤凰、麒麟等吉祥之物图案,形象诙谐洒脱 , 古香古色,栩栩如生 。
侗乡人用这些生动的故事及雕刻来供行人休息时欣赏 。
风雨桥是侗寨中特有的一种交通设施,是村民遮阳避雨,休闲纳凉的地方 , 也是迎送宾客的场所,还是侗寨拦截财富不随水流走的吉祥物 。
侗家人依山而生,傍水而居 。有山就有家 , 有家就有水,有水就有桥 。桥俨然是生命的一部分,侗乡人认为这是上苍赐的,也是大地给的,它是栖息着侗乡人民魂魄的溪河上的一座座精美的塑像 。
风雨桥

村口建风雨桥的作用有,风雨桥对侗乡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2、锦屏县一座风雨桥失火损毁令人惋惜,这座桥对于当地人来说有着怎样的意 …风雨桥,从名字上来看 , 就是能够躲避风雨的桥,他还有另一个名字,廊桥 。风雨桥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山区,因为那里雨水多,走着走着路就会突降大雨,当地的人们就开始修建能遮风避雨的桥,也就有了风雨桥的出现 。而且西南地区的侗族,壮族、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地区风雨桥也比较多 , 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区同样也存在着风雨桥的分布 。之前讲过风雨桥还有廊桥的叫法 , 这种叫法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南地区 , 两者基本相同,差别主要在于风雨桥基本是纯木构的 , 而廊桥一般是在石头桥的架构上再加上木制结构 。除了国内 , 国外的一些地区也是也是存在廊桥的,例如越南的会安古镇 , 在欧洲的历史上,意大利佛罗伦萨著名的老桥在14世纪中期的时候也存在过一段时间类似的桥 。
锦屏县内的风雨桥在2000年的年末开始搭建,并在2003年竣工,期间经历了两年半的时间 , 由黔东南州交通工程公司赤溪坪风雨桥工程组建设完成,是目前国内风雨桥中第二长的桥 。锦屏县内的风雨桥由石拱桥和木制的风雨楼两个部分组成,由石头搭建的拱桥桥身长约311米 , 宽9米,高28米 。桥身上有三墩两台、四拱、拱跨度30米,桥面上采用“打岩塘”的青石砌筑铺面而成 。在风雨桥建成之后,大大缩短桥两岸之间的往来时间 , 方便了两岸群众的生活 。同时,该桥与已建成使用的赤溪坪风雨桥,组成一道三百多米长的景观点,长长的桥廊,怡人的景色,这座风雨桥也是南部侗族和北部侗族文化过渡带和分水岭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锦屏县城的标志像建筑 。
风雨桥不管是在当地的建上,都有着很高的成就,有有着很大的技术价值和美学价值,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瑰宝 。普通的风雨桥一般比较小巧,对于一些带着鼓楼造型的风雨桥外观上不仅大气而且美观,再结合上现代的石桥工艺,不仅是一道风景,也是居民喝茶、聊天、打麻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为当地添加了一道有趣的风景线 。
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不但烧掉了这座第二长的风雨桥,烧掉了锦屏县的标志,也烧掉了很多人的回忆 。
贵州有着非常多的知名景点,而其中的锦屏县更是有着非常多的景点,因为这是少数民族聚居的一个地方,所以当地存在着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有很多风景名胜的地点吸引着很多游客,每年在五一期间的时候来到这个地方进行游玩,然而可惜的是,在最近这段时间 , 锦屏县的一座风雨桥失火损毁,让很多人对此表示非常的惋惜 , 因为这不仅对当地的人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让每位喜欢建筑的网友都表示非常的心痛 。
根据在网络上发布视频的一位女士说,这场大火直接带走了很多人童年的回忆,因为这座风雨桥已经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成长,而且最重要的是,这座风雨桥已经成为了锦屏县宣传的标志,基本上每次宣传的时候我们都可以看到锦屏县的这座风雨桥都是非常知名的,但是没有想到却毁在了一场大火之中,这一点确实让人们感觉到非常的可惜和非常的悲痛 , 如果有可能 , 我们都希望这件事情不要发生 。
这座桥除了是当地人童年的回忆,还是这些人心中的一个信仰,因为这座风雨桥在当地已经存在了很长的时间 , 并且很多的老年人甚至已经将把自己的一个信仰希望这座风雨桥能够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能够保护当地的人能够平平安安,但是一场大火毁灭了一切,毁灭了很多人心中的信仰,也毁灭了很多人的童年,也让很多网友对此表示非常的惋惜,因为这座风雨桥也是非常奇特和非常优美的,在晚上的时候夜景都是特别美丽的 , 然而,没有人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
我们希望每位网友都能够意识到火灾会为建筑所带来的伤害,因此在防范火灾的时候一定要选好相关的知识 , 而不要再出现这样的情况,让人心里面感到十分的悲痛 。
这座风雨桥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成为了锦屏县宣传的标志 。当地很多老年人把自己的信仰寄于这座风雨桥,希望它能够保护当地人的平安 。
风雨桥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物,可以说是全县人的童年回忆,桥很长非常漂亮 , 凌晨1点45分失火 , 目前原因不明,可以说是非常可惜了 。
因为这座桥存在的时间很久了,而且为当地人先祖所修建,所以具有很神圣的意义 。
村口建风雨桥的作用有,风雨桥对侗乡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3、风雨桥的作用风雨桥亦称花桥侗族种交通风俗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湖北等地多建于交通要道方便行人过往歇脚也迎宾场所通常由桥、塔、亭组成用木料筑成靠凿榫衔接风格独特建筑技巧高超建桥时用颗铁钉只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孔眼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精密其坚固程度亚于铁、石桥延二三百年而损桥面铺板两旁设置栏、长凳形成长廊式走道石桥墩上建塔、亭有多层每层檐角翘起绘凤雕龙顶有宝葫芦、千年鹤等吉祥物历来由民众集资、献工、献料建成桥头立石碑镌刻捐资、献工料者姓名建造风雨桥现已成侗乡项公益事业风雨桥侗族建筑三宝之二风雨桥又称花桥亦叫福桥侗族人民引自豪又民族建筑物桥梁由巨大石墩、木结构桥身、长廓和亭阁组合而成除石墩外全部木结构也用钉铁全用卯榫嵌合桥身巨木
梁从石墩起用巨木结构倒梯形桥梁抬拱桥身使受力点均衡桥面游廊宛长龙游廊上建有三层或五层四角形成八角形桥亭三至五座桥檐瓦梁末端塑有檐玲呈丹凤朝阳鲤鱼跳滩、坐狮含宝形状正梁顶上塑有双龙抢宝还配彩画点缀其上桥长廓避间过道两旁铺设长凳供来往行人休息热心公益侗族人民夏天施茶水于桥上供行人解渴长廓两壁上端用木板雕刻各种历史人物或绘制神故事彩画供行人休息时欣赏
村口建风雨桥的作用有,风雨桥对侗乡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4、风雨桥与鼓楼有哪些不同的使用文化含义侗族鼓楼文化内涵就是:鼓楼是侗族人民希望和精神的寄托!在侗族历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抵御外来官兵骚扰,均击鼓以号召群众 。由寨中“头人”登楼击鼓,咚咚鼓声响彻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来 。无事是不能随便登楼击鼓的 。鼓楼模仿杉树形状建造,在侗寨中属高层建筑,因为楼上置鼓得名,是侗族人民遇到重大事件击鼓聚众、议事的会堂 , 平时是村民社交娱乐和节日聚会的场所 。侗族的文化与鼓楼密不可分,重大的活动都在鼓楼里举行 , 鼓楼是侗族文化的载体和精华 , 因此 , 侗族文化又叫鼓楼文化 。风雨桥的建设即利于交通、休息避雨、会友、观赏江面风景 , 同时可美化侗寨环境,所以,风雨桥又叫花桥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凡有鼓楼的寨子必是侗寨 。同时也是吉祥的象征 , 是兴旺的标志,是侗族人民文化智慧的结晶 。侗族鼓楼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位于贵州黎平的述洞独柱鼓楼,就始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 。侗族鼓楼通体全是本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 。鼓楼,顾名思义,内设有鼓 。鼓楼最顶层悬挂着一面长鼓,平时村寨里如果有重大的事情,就会有人登楼敲鼓,召集村民商议 。在侗族历史上,凡有外来官兵骚扰,由寨中“头人”登楼击鼓,咚咚鼓声响彻村寨山谷 , 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来 。无事是不能随便登楼击鼓的 。从外观上来看 , 侗族鼓楼是一种极富有视觉效果的建筑 。一座建好的鼓楼,楼顶是连串葫芦形的顶尖 , 塔尖犹如芒剌一般 , 直刺苍穹, 。中部是层层叠楼 , 形如宝塔的楼身 。楼檐一般为六角、八角 , 六角的俗称“六面倒水”,每一分水的突出部分都有翘角,它的重檐层层叠叠,从上而下,一层比一层大 。鼓楼底部,多是正方形,四周有宽大结实的长凳,供人歇坐 。中间是一个或方或圆的大火塘 。从基本的轮廓和整体的形式上来说,鼓楼的形态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大体上在不脱离杉树原型的基础上揉合汉族密檐多层佛塔的造型,形成下大上小的楼塔形 。鼓楼形态的第二个特征是它的高密度重檐叠加的楼体塔身 。鼓楼在重檐数上皆为单数 。侗寨建鼓楼都由全寨人集资修建 。鼓楼的用途还相当多:一是侗寨的标志,有鼓楼就有侗寨;二是侗族族姓的标志(如肇兴五个房族五座鼓楼);三是侗族群众休闲的场所;四是年轻人社交的场合;五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六是集会议事的重地;七是传递信息或报警的工具(登楼击鼓) 。一句话 , 鼓楼就是侗族人民希望和精神的寄托,是全寨政治、文化、娱乐和社交的中心 。由于鼓楼不可替代的作用,使鼓楼的修建成了建寨的第一要务,那就是建寨要先建楼 。有寨先有楼 。侗族鼓楼,作为一种侗族文化,将永远随着勤劳勇敢的侗族人民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
村口建风雨桥的作用有,风雨桥对侗乡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5、千年潇贺古道,穿行湘桂之间,闪烁着历史的光芒!(下)在湘桂之间,遗存着一条穿越南岭的千年古道,她的名字就叫做“潇贺古道” 。潇贺古道是一条 历史 之路,沿途散落着很多精美的古村落和 历史 古迹;潇贺古道也是一条民族之路,这一带是中国瑶族的大本营;潇贺古道还是一条风景之路,喀斯特地貌造就了诸多奇山秀水 。
一看古城,二看古村、三看古桥、四看古道,全程赏奇山秀水,品风土人情,这是我对游览潇贺古道的小结,之前重点介绍了潇贺古道沿线的古城和古村,本篇主要介绍潇贺古道沿线遗存的一些古桥和古道 。

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一名古桥爱好者 , 在广东已经寻访了上百座古桥,而对于潇贺古道这样古桥数量较多,形式丰富的区域,哪怕是专为古桥来一趟,也是十分值得的 。
中国廊桥众多,目前尚存上千座古廊桥,主要分布在六大廊桥带,潇贺古道所在的湘南桂北就是廊桥比较集中的一个区域,其中有27座明清廊桥被打包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富川瑶族风雨桥群” 。此行匆匆忙忙之间,我得以打卡其中22座,更是创下了一天寻访18座风雨桥的记录,除了风雨桥,潇贺古道上还有其他各种形式的古桥,不少形制古朴,外观优美 。
道县午田风雨桥
潇贺古道上的道县午田风雨桥,据说是湖南省目前发现的建造年代最早的石砌双拱风雨桥 。光绪三年(1877年)《道州志》记载:“州西南二十五里午田村前为永明官路,宋淳v间居民朱明远倡建,上覆以屋,清雍正间州乡进士唐雍记 。”也就是说这座风雨桥始建于宋淳v年间(1241-1252年) 。
800年过去了,这座古桥依然还在 , 虽然经过了多次的重修,但它依然造福着当地村民,人们和他们的祖先一样,走过这座桥去劳作,在这座桥上歇息交流 。
江永县勾蓝瑶寨风雨桥
勾蓝瑶寨有三座优美的风雨桥,培元桥位于村口 , 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如今也被列入了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
勾蓝瑶寨的桥头风雨桥有400年以上的 历史,是村中最古老的一座风雨桥,桥下有井,形成了“水上有桥 , 桥下有井,井旁有人家”的瑶寨景观 。
三门街风雨桥现存主体建筑为民国,其实潇贺古道上风雨桥的作用 , 歇息、避雨和交流的作用更甚于交通 , 很多桥下不过是一条小沟,一根独木桥就能解决过河问题,但还是建了一座风雨桥,更大的作用是供人休憩 。
江永县朝天风雨桥
位于江永县岩寺营村的朝天风雨桥 , 虽然离广西只有数百米之遥,但与广西富川的风雨桥相比 , 显得破败而缺乏修缮,而富川的风雨桥,全部得到了修缮,而且每座桥上都有监控设施 。
朝天风雨桥和午田风雨桥一样,是潇贺古道上的重要遗存,至今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古老和沧桑在这座数百年的风雨桥上一览无遗 。
富川瑶族风雨桥群
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富川瑶族风雨桥群”共有27座明清风雨桥,分布在富川瑶族自治县的朝东镇(15座)、城北镇(8座)、麦岭镇(3座)和石家乡(1座),当然富川现存的风雨桥还不止这27座,但这27座是代表,是精华,其中绝大部分有精准的百度地图定位,非常便于寻访,另外每一座风雨桥旁边都有一根绿色的杠子,上面装有摄像头,风雨桥里面也装有摄像头 , 虽然有点煞风景 , 但保护措施做得不错 。
兴隆风雨桥,位于朝东镇岔山村 , 这是离湖南最近的一座风雨桥 , 始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桥亭设两层 , 歇山屋顶,桥头两端建马头墙入口 。桥总长22.34米、宽6.20米,桥亭高约7.15米 。
双溪风雨桥,位于朝东镇东水村,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桥墩(台)使用料石砌筑,桥总长20.72米、宽4.40米,桥亭高约5.74米 。
【村口建风雨桥的作用有,风雨桥对侗乡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环涧风雨桥,位于朝东镇长塘村,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是一座小巧的风雨桥,桥总长9.76米、宽3.89米,桥亭高约7.06米 。
青龙风雨桥,位于朝东镇 , 横跨油沐村与沐笼村之间的黄沙河上,始 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由单孔石桥、桥廊、桥亭、阁楼组成,全长35.09米,是富川瑶族风雨桥中的代表之一 。
h澜风雨桥 , 位于朝东镇,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与青龙风雨桥相距不到1公里,两桥并成为阴阳桥,由三孔石桥、桥廊、桥亭、楼阁组成 , 全长37.54米 。是27座国保风雨桥中始建年代最早的一座 。
集贤风雨桥 , 位于朝东油沐沐笼村 , 横跨于油沐沐笼村中部的小溪上 , 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桥墩使用料石砌筑,桥总长16.93米、宽3.87米 。
毓秀风雨桥 , 位于朝东镇油沐沐笼村,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与集贤风雨桥相距数百米 , 桥墩使用料石砌筑,桥总长17.53米、宽4.40米 。
社尾岗风雨桥,位于朝东镇油沐岗湾村,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 , 是一座小巧的风雨桥,桥总长6.06米、宽3.14米,导航位置不太准确,到了村里问问村民 。
锦桥风雨桥,位于朝东镇福溪村外,横跨于福溪村田野间的小溪上,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歇山屋顶,桥头两端建马头墙入口 。桥总长21.7米、宽4.60米,桥亭高约6.28米 。
钟灵风雨桥,位于朝东镇福溪村内,横跨于福溪村中部的小溪上,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桥总长10.3米、宽4.34米,桥亭高约7.78米,是村民聚会的主要场所,很多人在桥内打纸牌 , 也是27座国保风雨桥中始建年代最晚的一座 。
龙归风雨桥,位于朝东镇龙归村,横跨于龙归村田野间的小溪上,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 , 桥总长14.3米、宽5.62米,桥亭高约6.32米 。
儒子东门风雨桥,位于朝东镇儒子村 , 横跨于儒子村中部的小溪上,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桥总长9.23米、宽3.72米,桥亭高约3.39米 。村中还有一座儒子西门风雨桥,由于没有定位 , 时间也比较赶,没去寻访 。
东辕风雨桥,位于朝东镇白面寨村 , 坐落于白面寨村田野间,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桥总长15.4米、宽5.44米 。旁边就是白面寨金丝楠木林,里面有一棵金丝楠木王,值得一看,环境非常好 。
石漕回龙风雨桥 , 位于城北镇石曹母村,横跨于石曹母村旁的山间小溪上,始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桥总长20.36米、宽4.70米,桥亭高约7.98米 。这座风雨桥周边环境不错 , 十分上镜 。
永济福风雨桥,位于城北镇巍丰大村,横跨于巍丰大村旁的小溪上,始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桥总长12.26米、宽4.60米,桥亭高约7.07米 。桥外有一道青石板的潇贺古道遗存 。
下井风雨桥,位于城北镇下井村 , 横跨于下井村田野间的小溪上,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桥总长16.23米、宽5.41米,桥亭高约4.94米 。这座田野间的风雨桥,地图定位非常准确 。
阳寿风雨桥,位于城北镇两源村,横跨于两源村中部的小溪上,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桥总长9.93米、宽3.38米 , 桥亭高约4.78米 。定位不太准,到村里后问问村民 。
福寿风雨桥,位于城北镇凤溪村,横跨于凤溪村旁的小溪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桥总长17.35米、宽5.66米,桥亭高约5.19米 。凤溪村有三座明代风雨桥,这座位于山上的古寨旁 , 位置最高 。
朝阳风雨桥,位于城北镇凤溪村,横跨于凤溪村里的小溪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桥总长16.26米、宽3.9米,桥亭高约5.85米 。这座桥位于新村通往古寨的上坡路上,汽车 可以从桥内穿行,是村民的主要聚会点 。
凤溪新桥风雨桥,位于城北镇凤溪村,横跨于凤溪村中的小溪上 , 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桥总长8.86米、宽4.47米 。新桥风雨桥稍晚于村中另外两座风雨桥,藏在村里的民居夹缝中,没有定位,不问人的话很难找到 。
鸬鹚塘澜通风雨桥,位于城麦岭镇宝剑村,横跨于宝剑村乡道的小溪上,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桥总长27.15米、宽4.31米,桥亭高约6.19米 。桥型漂亮 , 两侧有古道遗存,导航可到宝剑街 , 远远能看到风雨桥 。
高桥风雨桥,位于麦岭镇高桥村,横跨于麦岭河支流上,始建于清雍正十年(公元1733年),24柱抬梁式构架榫卯结合形成三层檐,11.3米的大梁尤为瞩目 。可导航高桥村,我凭着寻桥的经验,直接找到了这座风雨桥 。
以上都是潇贺古道上的风雨桥,其实除了风雨桥,潇贺古道上还有各种各样精美的古桥,有石拱桥、有石梁桥,还有独特的榫卯结构石梁桥 。
洪江桥,潇贺古道上的一座单拱石桥,位于道县南郊,是潇贺古道的起点部分,如今遗落在荒野之中,几乎无人问津,不远处有条铁路,坐在火车上的游客大概无人知道,他们经过的这个地方 , 千年之前已是交通要道,商旅行人踏上这座桥,开启穿越南岭之旅 。
潇贺古道上有一种比较独特的榫卯结构石梁桥,现存大概不少于10座,这是我国古桥梁建筑从木结构过渡到石结构的珍贵 历史 遗存,而榫卯结构石梁桥的中心就是江永县回岗村 。
什么叫做榫卯结构,看看这座古石桥的结构就知道了,回岗村有一段古道,还有两座据说早至宋代的榫卯石桥,分别叫做汉缕桥 和 寺上桥。
寺上桥就是汉缕桥上游的百米处 , 古老的石桥已经塌掉一块石板,旁边有一旧一新两道水槽,乡野之间的古桥鲜为人知,却是 历史 最好的印证 。
江永县上甘棠村的 步瀛桥 和文昌阁,堪称这座湖南知名古村的标志性景点,步瀛桥位于潇贺古道之上,也是尚存的较大型石拱桥之一 。
游览上甘棠村,基本上没人会错过步瀛桥,担忧很多人会错过另一端的寿隆桥,这座藏在乡野间的榫卯结构石梁桥,有两个出众之处,一是湖南省目前发现最早的宋代石桥 , 二是榫卯结构石桥的代表之作 。
经过两千多年的 历史 变迁,绝大部分古道已经不存 , 但在湘桂之间的崇山峻岭间,仍然残存着不少青石古道,这些古道在古村中,在风雨桥头 , 在田野里,在公路旁 , 世事变迁,古道依旧 。
潇贺古道上最有代表性的一处古道我觉得还是上甘棠村这一段 , 上甘棠村是古时谢沐县县治所在地,也是往来湘桂的重要交通驿站,这一段古道的崖壁上留有历代摩崖石刻 , 虽然不长,但极有代表性 。
牛塘峡青石古道,位于江永县岩寺营村螺丝井附近的公路旁 , 要不是特意去寻找,走过路过极有可能会错过 。
这是一段位于水潭中的青石古道,难得的 历史 遗存 , 要不是这块国保碑矗立在旁边,大概没有多少人会知道,数百年来,这里是一条穿行湘桂之间的要道 。
离牛塘峡青石古道不远处的岩寺营村中,还有一块“岔山古道”的国保碑,这里是湖南岩寺营村通往广西岔山村的一段古道 。
大部分古道已经不存,朝天风雨桥前的一段古道依然完整 , 大概依然是几百年前的样子 。
进入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广西富川朝东镇岔山村,整条古道穿村而过,保存十分完整 , 热闹时节,这里商旅往来,摩肩擦踵,是古道上最繁华的村镇之一 。
岔山是潇贺古道上的重要古隘口 , 据富川县志记载:“湖南宝庆人(今邵阳市)喜从岔山隘口入桂,多从商,物多为油、盐 , 也有善工者,为当地建房” 。如今古隘口得以恢复,再现数百年前的样貌 。
最难得的是古隘口左边有一块指路“当箭碑” , 上面写着“左走X山林,右走岩寺营”,这大概也是潇贺古道上发现的不可多得的道路指示文物 。
同样位于朝东镇的福溪村,虽然不如岔山村热闹 , 但也是一座潇贺古道穿村而过的古村落,这里的古道更加规整,看起来比岔山村的要平整不少 。
除了古村落外,在很多风雨桥两旁,还有残存的潇贺古道,这是位于福溪村锦桥风雨桥外的一段青石古道 , 弯弯曲曲地盘旋于田野之中 。
这是城北镇巍丰大村 永济福风雨桥前的一段古道,只容一人通过,穿过大片的田野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城北镇石狮村黄家的川岩,这里被称作“潇贺古道第一岩” , 古道旁的岩洞不少 , 但可以通车的恐怕只有这座 。
这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岩洞,穿岩而过的,除了一条小河之外,居然还有一条公路 , 而公路不仅可以通行人 , 还能通 汽车。
这处大型溶洞长约280米,高约80米,宽约50米 ,  历史 上就是潇贺古道必经之路,离川岩北上二十多公里的地方,就是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设的谢沐县,谢沐县有一个谢沐关,连接谢沐关的古道就经过川岩与下游的古冯乘县、富川县相连,现在离川岩前面不远的石狮山路段还存有鹅卵石铺的古道路面 。
川岩洞口还有不少历代的摩崖石刻 , 这方河中巨石上的石刻,就叫做“修礅砌路碑”,记载着光绪四年的一次修路行为 。
潇贺古道犹如南岭山脉的一颗遗珠,2000多年来从军事要道到商旅通道 , 她沟通着湘桂两地人民往来 , 陆路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水系,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作用 。
时过境迁,历史 的车轮已经将这条千年古道抛弃在了都庞岭和萌渚岭之间,国道538和道贺高速,已经将过去需要数天才能走完的路程,缩短到了几个小时 。潇贺古道的交通作用已经不明显,但这里古迹遗存众多 , 自然风光独特 , 风土人情淳朴,这样一条始终闪烁着 历史 光芒的古道,你喜欢吗?#广西# #湖南# #走吧自驾去旅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