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过中秋节必做的10件事揭秘,古人是怎么过中秋节的?

1、古人是怎么过中秋节的?“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 。那时 , 每逢中秋夜人们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祭品 , 其中月饼和西瓜绝不能少,西瓜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 , 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 。由此看来 , 古代人过中秋远比现代人要讲究得多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古人过中秋常做的十件事 。
一、吃月饼
《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 , 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 。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 。到了宋代 , 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 。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 , 中有酥与饴 。”酥是油酥 , 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
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 。饼面上的图案 , 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 。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 , 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 。
二、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美景 , 美不胜收 。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 , 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 , 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 。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
三、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 , 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 。汉以后 , 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
四、玩兔儿爷
近人金易、沈义羚所著的《宫女谈往录》中,记述了一位叫荣儿的宫女讲述的故事 。当时正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的那一年 , 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这位太后慌乱之中亦未忘旧礼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贡院中举行了祭月之礼 。
故事说,晚饭后按着宫里的习惯,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阴君” 。这大概是沿袭东北的习惯“男不拜兔,女不祭灶”吧 , “太阴君”是由每家的主妇来祭的 。在庭院的东南角上,摆上供桌,请出神码来(一张纸上印一个大兔子在月宫里捣药),插在香坛里 。香坛是一个方斗,晋北的斗不是圆的,是方的 。街上有时偶然听到晋北人唱“圆不过月亮方不过斗,甜不过尕妹妹的温柔 。”可见,晋北的斗全是方的了 。斗里盛满新高粱,斗口糊上黄纸,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盘月饼,月饼叠起来有半尺高 。
另外,中间一个大木盘,放着直径有一尺长的圆月饼,这是专为祭兔时做的 。四碗清茶,是把茶叶放在碗里用凉水冲一下 。宫女荣儿说:“就这样,由皇后带着妃子、格格和我们大家行完礼,就算礼成 。我们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点礼仪不周,得罪了神鬼,给自己降下灾难 。所以一有给神鬼磕头的机会 , 都是争着参加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宫廷中祭拜月兔的规矩,虽说是在逃难之中,香坛只好用晋北的方斗来替代,但从心理角度说,因为在难中,所以对神则更为敬畏虔诚 。
从这个故事看,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 。然而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这种称呼虽不如称太阴君严肃庄重,但却显得更为亲切 。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尽管略显得对神不大尊敬,但却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变化 。
五、熬夜
民间相传,中秋夜越晚睡越长寿 。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长寿,但更多现代年轻人借此机会玩个通宵 。
六、偷葱偷菜
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 。台湾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一习俗 。
七、吃鸭
我国西南的仫佬族讲究在这一天买饼子,杀鸭子 。南京的什么桂花鸭、咸水鸭、樟茶鸭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卖得很旺 。如果你什么都没找到,拎一只北京烤鸭回家吃,估计味道也不赖 。
八、吃田螺
民间认为 , 中秋田螺,可以明目 。后经查,螺肉所含的维生素A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可见此说法言之有理 。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 , 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 。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
九、吃芋头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 , 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 。所以,中秋食芋头 , 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
十、饮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 。但到了现在 , 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了 。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团圆节么,团聚 , 赏月,古今风俗不变 , 中秋的传统意义还留存一些,端午节就杯具了 。具体一点的古代风俗,可以参看百度网友的答案 , 但因地而异,不能作准:
吃月饼:
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 。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
观潮:
在古代 , 浙江一带,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
燃灯:
燃灯以助月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 , 系于竹竿之上,瓦檐上、露台上等高处 , 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
玩兔爷:
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 , 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 , 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 , 亦庄亦谐 。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 。然而民间百姓们称它为兔儿爷,显得更为亲切 。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 。
赏月:
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 。富人多自搭彩楼 , 好游者则或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必备核肴酒浆,文人赋诗,俗士讲古 , 往往通宵达旦 。
熬夜:
民间相传,中秋夜越晚睡越长寿 。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长寿,但更多现代年轻人借此机会玩个通宵 。
偷葱偷菜:
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 , 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 。台湾有句俗语“偷着葱 , 嫁好郎;偷着菜 , 嫁好婿”指的就是这项习俗 。
吃鸭子:
云南的仫佬族讲究在这一天买饼子,杀鸭子 。南京的什么桂花鸭、咸水鸭、樟茶鸭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卖得很旺 。如果你什么都没找到,拎一只北京烤鸭回家吃,估计味道也不赖 。
吃田螺:
民间认为,中秋田螺 , 可以明目 。后经查 , 螺肉所含的维生素A又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 。可见此说法言之有理 。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 。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 , 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
吃芋头: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 。所以,中秋食芋头 , 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
饮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 。但到了现在,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了 。
古人一般都是在楼台上摆个桌子,上面放一些东西
吃月饼 , 望月

古人过中秋节必做的10件事揭秘,古人是怎么过中秋节的?


2、中秋节要做什么事情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 , 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1、中秋节要做的事之吃月饼
中秋节最广的传统风俗就是中秋节吃月饼,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 。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
2、中秋节要做的事之祭月
中秋节祭月,是我国古代重要祭礼之一 。《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在周朝,帝王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祭月逐渐流传到民间,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离秋分最近的满月日——中秋 。
3、中秋节要做的事之博饼
中秋节博饼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是闽南地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 。传说是郑成功屯兵时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励鼓舞士气,命部将洪旭发明的 。博饼活动里倾注了人们的感情寄托,其中尤以厦门地区为甚 。所以,闽南人总是对中秋节格外重视,甚至有“小春节,大中秋”的说法 。
4、中秋节要做的事之燃灯
古人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在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为兴盛,特别是广东地区,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出果品、鸟兽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节期为农历即阴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
中秋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2006年5月20日 , 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古人过中秋节必做的10件事揭秘,古人是怎么过中秋节的?


3、古人中秋习俗在中国古代 , 我们的先人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绝不能少,西瓜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 。由此看来,古代人过中秋远比现代人要讲究得多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古人过中秋常做的十件事 。
一、吃月饼
《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 。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 。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 。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
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 。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 。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 , 用它赠送亲友 。
传说,元朝初年 , 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士兵监视 , 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 。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 。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为“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 。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
二、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 , 可谓良辰美景,美不胜收 。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 。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
三、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 。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
四、玩兔儿爷
近人金易、沈义羚所著的《宫女谈往录》中,记述了一位叫荣儿的宫女讲述的故事 。当时正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这位太后慌乱之中亦未忘旧礼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贡院中举行了祭月之礼 。
故事说,晚饭后按着宫里的习惯,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阴君” 。这大概是沿袭东北的习惯“男不拜兔,女不祭灶”吧,“太阴君”是由每家的主妇来祭的 。在庭院的东南角上,摆上供桌 , 请出神码来(一张纸上印一个大兔子在月宫里捣药) , 插在香坛里 。香坛是一个方斗 , 晋北的斗不是圆的 , 是方的 。街上有时偶然听到晋北人唱“圆不过月亮方不过斗,甜不过尕妹妹的温柔 。”可见,晋北的斗全是方的了 。斗里盛满新高粱,斗口糊上黄纸,供桌上四碟水果 , 四盘月饼 , 月饼叠起来有半尺高 。
另外 , 中间一个大木盘,放着直径有一尺长的圆月饼,这是专为祭兔时做的 。四碗清茶,是把茶叶放在碗里用凉水冲一下 。宫女荣儿说:“就这样,由皇后带着妃子、格格和我们大家行完礼,就算礼成 。我们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点礼仪不周,得罪了神鬼,给自己降下灾难 。所以一有给神鬼磕头的机会,都是争着参加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宫廷中祭拜月兔的规矩 , 虽说是在逃难之中,香坛只好用晋北的方斗来替代,但从心理角度说,因为在难中,所以对神则更为敬畏虔诚 。
从这个故事看,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 。然而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这种称呼虽不如称太阴君严肃庄重,但却显得更为亲切 。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尽管略显得对神不大尊敬,但却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变化 。
五、熬夜
民间相传,中秋夜越晚睡越长寿 。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长寿 , 但更多现代年轻人借此机会玩个通宵 。
六、偷葱偷菜
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 , 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 。台湾有句俗语“偷着葱 , 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一习俗,而在福建的一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中秋夜偷南瓜的习俗 。
七、吃鸭
我国西南的仫佬族讲究在这一天买饼子,杀鸭子 。南京的什么桂花鸭、咸水鸭、樟茶鸭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卖得很旺 。如果你什么都没找到,拎一只北京烤鸭回家吃,估计味道也不赖 。
八、吃田螺
民间认为 , 中秋田螺,可以明目 。后经查,螺肉所含的维生素A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可见此说法言之有理 。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食之呢?有人指出 , 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 。如今在广东和福建民间 , 有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
九、吃芋头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 , 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 。所以,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
十、饮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酒兮椒浆”的诗句 。但到了现在,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了 。
01中秋的起源
从祭祀传统来说,学者一般认为中秋节源于先民对月亮的崇拜 。先民很早就有了日月祭祀的礼俗,比如商朝人会在秋分的晚上举行祭祀月亮的仪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唐宋时期,祭祀月亮的仪式慢慢地变成了在秋季赏月和观月的一种民俗节日 。
从时间点来说,中秋节比起春节、端午节来说,算是一个晚出的节日了 。汉魏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形成期,但那时作为节日的中秋并未出现 。唐宋时期,以赏月为中心中秋节俗逐渐形成,因此在中秋节的起源时间上学界有两种说法 , 一种是认为唐代即有中秋节;另一种则以法令颁布为标准 , 把南宋宁宗皇帝颁布中秋假令当做中秋节的正式起源 。
先民对月亮的崇拜和祭祀是中秋节起源的重要原因 。因此构成中秋节一个很重要的物象就是月亮 。先民围绕着月亮创造了许多我们今天听到各种神话故事,比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它们最早出现在西汉刘安编著的《淮南子》里 。
月亮这么重要,中秋节这天 , 古人会围绕着月亮展开各种活动 。大体上古人会在中秋节这天组织出游 , 一块儿去赏月玩月;进行祭拜月亮的民间仪式,包括结合中秋丰收的象征意义开展各种祈婚求子的活动;还有就是吃月饼了 。
image.png
02赏月出游
赏月在宋代以前就已经流行了好长时间 。魏晋时期就有玩月的活动 。东晋时,在牛渚河做运租生意的穷酸文人袁宏在月夜中边讽刺边吟唱着谢尚的《咏史》诗,恰巧被坐在船上的谢尚本人听到,他不仅不生气,反而因为袁宏的诗才而大加赞誉 。这个故事也成为一段玩月佳话 。
隋唐时期 , 文人赏月更为流行 。唐人精神浪漫,总能在月亮的启发下想出各种各样的名篇诗句 。比如张若虚写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的绝美诗句;白居易在中秋看着月亮,写下“三五夜中新月色,一千里外故人思”的诗句 。
宋代文人在唐人赏月吟诗的基础上 , 增加了诸如宴饮、歌舞等更加丰富的节日内容,比起唐人中秋吟诗作对来说,显得更世俗化和娱乐化 。普通的市民受文人阶层的影响,也逐渐在中秋这天加上了各种娱乐活动 。孟元老的《东京孟华录》描写了这样的景象:“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市人争饮,至午未间……闾里儿童 , 连宵嬉戏 。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
普通老百姓在酒楼中 , 饮酒玩月 。官府这天也是非常通情达理,取消了宵禁,让各种各样的店铺通宵经营以满足市民们的娱乐需求 。儿童在这天晚上也不闲着,穿梭在夜市当中,玩个痛快 。
为什么中秋赏月成为一种风尚呢?中唐的欧阳詹在《玩月》诗序中写道“月之为玩……十五于夜,又月之中 。稽于天道,则寒暑均; 取于月数,则蟾兔圆 。”
一句话概括就是:天气刚刚好,不冷不热 , 玩的舒服!
03祭月拜月
中秋这天除了有文人墨客比较高雅的赏月玩月以外 , 普通人家会注意在这天祭拜月亮 。在宋代,十二三岁的小朋友会郑重地穿上大人的衣服,或者登上高楼或者在自家庭院里“焚香拜月 。”男孩子希望能“早步蟾宫”登科成名;女孩子则希望自己有个好容颜 。
进入明清以后 , 祭月变成了一种全国性的风俗 。明朝人会在中秋节这天买一种上面画有月光菩萨像的“月光纸”,放在家中进行祭拜 。明朝的北京人还会在月光菩萨两边摆上圆形的果子和切成莲花状的西瓜 。晚上祭拜后,将供品分与家人 。清朝人在中秋时节会做一种特制的、特别大的月饼,上面会画上月宫、蟾蜍的形状 。当祭拜完月亮以后,分给家人,或者留到除夕那天再吃 。
在明清,又有了中秋“女子拜月男不拜”的风俗 , 月亮逐渐变成女性专属的祭拜对象了 。而且这时候北京的手艺人结合神话里的玉兔形象,创造了一个新的节令物件,这就是有名的“兔儿爷”了 。
04偷瓜摘菜游宝塔
在古人看来,秋收季节蕴藏着生育和繁殖的希望 。唐宋以前先民会在秋收后举行祈求生子的活动和仪式 。中秋节又在秋收之后,所以唐宋时期,人们就把古时活动和仪式渐渐地转移到了中秋节前后 。
明清时期,湖南和贵州地区有一种中秋之夜偷瓜摘菜的活动 。在湘西,人们会在晚上 , “偷”上一些冬瓜或者南瓜,在它们表面上描绘上婴儿的模样,送给多年不孕不育的夫妇,希望他们能早日生子 。在黔东南地区,还有摘菜的风俗 。他们会选择在中秋之夜这天 , 跑到自己心仪对象的菜园子中摘几颗菜 , 以引起恋人的注意,从而能够摘上美满的恋爱果实 。
在清代至近代的湘潭地区,人们会在中秋这天结伴去游宝塔,烧香祭拜,以求繁衍子嗣 。当地有首歌谣“八月十五游宝塔……堂客们生个胖娃娃 , 满妹子对个好人家 。”
05吃月饼
当然,中秋节最最最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当然是吃月饼啦!
苏东坡曾经有诗“小饼如嚼月 , 中有酥与饴 。”有学者认为可能宋代就有月饼了 。但直到明朝,赠送月饼才成为普遍的中秋节俗 。虽然古人没有像今天低糖月饼、冰皮月饼、冰淇淋月饼这么种类 。但是古人在月饼样式上,制作并不单一 。清代人会在月饼上绘上玉兔、蟾蜍、月宫等各式的图案 , 精美的让人不想一口吃掉它 。
中秋时,古人一般会做个较一般月饼大很多的“团圆饼”,将其分成若干份,家中的每个人拿上一份,希望一家老小团团圆圆的 。今年夏天火爆的热剧《小欢喜》里就有这样的桥段 。文洁把一块儿月饼分给方一凡、林磊儿和方圆 , 正是这种寓意 。
1.吃月饼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 。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
《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 , 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 。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 。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 。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
2.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美景 , 美不胜收 。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 , 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 , 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 , 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 。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
3.玩兔儿爷
兔儿爷是旧京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 。人们按照月宫里有嫦娥玉兔的说法,把玉兔进一步艺术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后,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 。关于兔儿爷,《燕京岁时记》有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 。”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 。此外 , 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 , 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 。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
2、燃灯
中秋之夜 , 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
3、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
扩展资料: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 。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 。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 , 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 , 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 。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 , 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 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 , 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 。直到今天 ,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
古人过中秋节必做的10件事揭秘,古人是怎么过中秋节的?


4、中秋节怎么过中秋佳节要做的事1、赏月:这一条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项目,十五的月儿圆又圆 , 正是赏月的大好时间 。在唐宋时期更是文人骚客显示自己艺术造诣的时候,更是有很多文人因圆月寓意团圆而写下了流传于后世的名句,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等 。
2、猜灯谜:猜灯谜可以说在很多盛大节日时都有 。古人会把谜语贴在挂起的灯笼上,让人猜谜底 。一般青年男女比较好这口,说不定就在灯会上碰到了自己的另一半 。在一些影视剧中也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给人的感觉有点像相亲大会 。
3、吃月饼:吃月饼就是在现在还是一直盛行 , 在中秋吃月饼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如果在中秋不吃月饼,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不过现在的月饼馅料也是种类繁多,不再是古代的五仁馅了 。
4、赏桂花、饮桂花酒:到了中秋节的时候 , 正常的桂花树都已盛开,距离很远都能闻到桂花的香气 。所以在中秋节赏桂花、饮桂花酒在古代也是一种习俗 。除此之外还有使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物、糕点 。
古人过中秋节必做的10件事揭秘,古人是怎么过中秋节的?


5、中秋节要做什么事情?中秋节传统活动都有:祭月、赏月、拜月、观潮、燃灯、猜谜、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玩花灯、烧塔等 , 也因不同民族、地方的文化而有各种特色活动 。举例介绍如下:
一、吃月饼
《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味道极美 , 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 。到了宋代,月饼有了“荷叶”、“芙蓉”等雅称 , 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 。
宋代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 。饼面上的图案 , 起初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 。
二、燃灯
古人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在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
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为兴盛,特别是广东地区 , 各家于节前十几天 , 就用竹条扎灯笼,作出果品、鸟兽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 , 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
三、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 , 夜潮留向月中看 。”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 。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大赋名篇《七发》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 , 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
四、祭月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 , 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 , 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
五、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 。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 , 过节要玩灯 。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
【古人过中秋节必做的10件事揭秘,古人是怎么过中秋节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秋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