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是谁( 二 )


只不过此时的道光皇帝并不会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局面,他依然沉浸在新官上任的洋洋得意中,准备效法尧舜做一个千古明君,将祖先打下来的基业牢牢守住并发扬光大 。不过理想与现实常常不能相符,祖先传到此时的基业宛如缩水的服装,愈来愈小 。与乾隆年间相比,国家的收入相差无几,可国库的积蓄却大打折扣 。此中道理不言自明,朝廷的支出较康雍乾时代已经成倍地增加,其缘由除了国家财政要供养越来越多的皇室成员外,还包括腐败的吏治以及日益增加的军费 。
道光决心改变国家入不敷出的财政现状,不过在处理实际问题上却遭到了来自祖制的掣肘,康熙帝制定的永不加赋政策堵塞了这位皇帝想要开源的道路 。面对这一现状,皇帝选择了自认为机智却实在是天真的做法,即依靠俭朴的作风来挽救帝国的财政危机 。道光元年颁布的《御制声色货利谕》正式确立了新帝提倡俭朴的大政方针 。在这篇宣言书中皇帝明确规定不蓄私财、停止各省进贡以及不再增建宫室楼阁 。皇帝的旨意传达到全国各地,各省官员表面上极力拥护,实际上依然我行我素,不愿放弃进贡这一能带来巨大利润的行为 。好在多年的官场历练让这些官员处事极为圆滑,将进贡的名义改成了孝敬皇帝,大玩文字游戏 。
各省官员的行为使初登大宝的皇帝感到自己推行的法令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不过大臣们早有对策 。他们向皇帝上奏,称各省所运之物乃是生活必需品,陛下如果不收,内务府大臣们依然要去采办 。深受内务府大臣加价之苦的皇帝听闻此言,马上下令“赏收” 。如此一来,所谓废除进贡一令,形同虚设 。

中国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是谁


在颁布文件宣扬节俭的同时,皇帝本人更是身体力行 。据有关史籍记载道光“衣非三换不异”,意指他一个月才能换一套衣服,每日的膳食也只有四菜一汤,与他的儿媳慈禧相比,富有四海的道光皇帝的生活不可不称之为寒酸 。
古语有云:上行下效,皇帝的带头节俭迅速取得了成效 。在道光年间你会看见这样一种奇异的景像:每日早朝之时,满朝文武都会穿着打上或大或小的补丁的衣服来商议军国大事,这一行为的用意不外乎是用来彰显自己受皇帝感召而生活日趋节俭的优良作风 。道光本人对此也格外满意,他有理由相信从京城乃至全国各地的官员受到自己的影响,清廉俭朴之风将会吹满整个官场 。只是兴致勃勃的皇帝不知道,他忠心耿耿的臣子们为了发扬俭朴精神,甚至不惜将自己的新衣作旧,打上补丁,北京城内的旧衣铺子也因皇帝的这一号召而门庭若市 。
由于皇帝本人久居深宫,缺乏社会经验,内务府大臣就经常利用这一点来谋取私利 。相传有一次道光意外从大学士曹振镛处得知宫外的补丁价钱仅为三两银子,而内务府大臣向皇帝的补丁报销却足足有上千两 。皇帝立即传召有关官员,进行责问,不过内务府大臣巧舌如簧,振振有词地说道:“陛下您的衣服需要用浙江产的专用布料,为了对上原有衣服的花纹,工匠更是裁减了两百多匹才得以完成 。再加上沿途的运费和护送人员的薪酬,一千两已实在是少之又少了 。”皇帝听后哑口无言,只得作罢 。从此以后道光的衣服再也不敢经内务府之手,而是选择让后宫嫔妃亲手去补 。由此可见,皇帝本人的节俭除了让朝廷大臣配合他上演了一出闹剧之外,于日益严峻的国家财政形势毫无用处 。
当然道光皇帝的救国之举远不止节俭这一项,在漕运成本日益增加导致帝国财政难以为继的时候,他听从臣民的建议大胆尝试海运,此种举动发生在这位因循守旧的帝王身上不能不称之为奇迹 。在漕粮海运的过程中,陶澍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让皇帝领略到了他的才华,得以让其在后来修改盐法的过程中大放异彩 。这位赏识和提拔林则徐以及左宗棠的重臣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所幸上苍待他不薄,让他死在了1839年,没有看到日后大清国千疮百孔的景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