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态思维,什么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 三 )


特征
重灾迟滞性
生态灾害的重灾迟滞性是指生态环境破坏(或恶化)后 , 经过一明显的时间间隔才出现灾情明显加重的现象 , 也就是在生态破坏时与重灾发生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可度量的时间差 。灾害的发生与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由渐变到突变 , 或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这个时间差的实质就是重灾潜育期 , 时间差的大小表明重灾潜育时段的长短 。在实地调查中发现 , 即使是在人为活动干预下生境遭到空前破坏而出现多种重发性自然灾害的重灾区 , 重灾迟滞特征表现亦很明显 。
比如贵州草海流域森林草场过度采伐放牧始于50年代末 , 70年代末达到高峰 , 破坏最为严重;草海排干涸田于1972年 , 草海生境发生空前规模的破坏 , 进入恶化发展时期 。70年代中、后期自然灾害开始出现 , 并与日俱增 。80年代中期(1983-1986年)是洪涝灾害最为猖獗、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经济损失最大的重灾时期 。重灾迟滞数年时间 。自然生态系统都具有自调节功能 , 当破坏力未达到或超过环境自调节阈值临界水平时 , 环境单因子遭受破坏导致的灾害程度通常是较弱的 , 相关因子的环境调节作用抑制了灾害的恶性发展 。但是当破坏力达到或超过环境自调节临界值时 , 一旦环境多因子同遭破坏 , 必然引起生态系统发生结构性功能障碍 , 环境系统解体并急剧恶化 , 灾害陡增 , 进入重灾期 。因此 , 重大生态灾害的出现是生态系统恶化的标志 。重灾迟滞性在时间上的长短差异与生态系统遭损方式 , 致使生态系统恶性逆转的破坏力的强度和系统破坏突破口控制下的首发灾害类型均有密切关系 。
在生态环境脆弱区 , 因环境系统阈值狭窄 , 自身调节功能弱 , 生态系统平衡易遭破坏 , 重灾迟滞时段相应较短 。此外 , 由于生态灾害重灾迟滞性的存在 , 人们在生态环境超负荷开发中往往忽视本已存在却被掩盖的灾难性后果 。
重复递增性
生态灾害的持续发展过程是环境恶性循环的灾害增长过程 。如果随着生态系统破坏程度的不断加剧 , 生态灾害出现在程度上愈演愈烈 , 在规模上愈来愈大 , 在范围上不断扩展 , 在频率上不断增大 , 在灾情上不断加重的特征称为重复递增性 。由于生态灾害过程存在着综合激发的多种灾害类型重叠致害的机制 , 因此 , 生境破坏积累导致灾害能量积累和灾害效应积累 , 并且在阶段积累和总积累上都存在着随时间而递增的现象 , 即往往后一灾害频发期的危害大于前一灾害频发期 。但这并不意味着某单一灾种也表现出随时间的递增特征 , 单一灾种与其它自然灾害类似 , 呈现出随时间变化 , 灾害强度出现跳跃、涨落的不确定性 , 仅存在着增强趋势性 。生态灾害重复递增性本身就蕴含着灾害积累和扩展释放两个紧密相关的阶段 。生态灾害的积累释放过程与生境破坏过程相联系 。在生态系统破坏初期 , 各生态环境因子功能开始消弱 , 各因子间的维系联结力也开始减弱 。这时因单因子或少量相关因子破坏所产生的灾害能便开始积聚 , 即使出现灾害 , 也仅仅是些局部或瞬间的单发性灾害 。若生态系统破坏加剧 , 失调因子不断增加的同时 , 系统机能会迅速衰退 。当破坏积累达到高峰时 , 环境系统中若干主导因子恶化而发生综合激发反应 , 系统结构瓦解 , 成灾条件成熟 , 大规模多发性的生态灾害不可避免 。一旦致灾诱发因子出现 , 重灾便随即发生 , 在恶性循环中灾害事件与日俱增 , 受灾程度不断加重 , 灾害种类日益增多 , 受灾区域向外漫延 , 孤立灾区扩展成片 , 多种灾型迭发致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