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怎样教书育人的

孔子是怎样教书育人的

孔子是怎样教书育人的


1、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穷人不能接受教育的旧制度,广收门徒;
2、他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思考到一定程度时,才加以点破,通过启发教育,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把学到的知识系统起来;
3、孔子还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因材施教 。
4、孔子还要求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认知态度;
5、孔子还认为学习和思考应当统一,从而让学习更加系统化 。
我就不理解两千多年前,孔子周游列国,为什么到处碰壁?他那套理论和学说为什么不受欢迎?从政治角度而言,孔子生不逢时,所处的春秋时代,西周时的礼乐教化已经废弛,周王室已经衰微,尾大不掉,诸侯无序争霸,成为世氛的主色调 。
孔子是怎样教书育人的



公元前 500年,孔子在鲁国因政绩卓著,升任为大司寇,参与国家决策,三个月后,孔子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齐国唯恐鲁国这样发展下去,必将崛起,成为齐国之患,于是贿赂鲁国权臣季桓之,授意其作梗 。季桓子一番潜规则,孔子在鲁国举足维艰,只有失望地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开始长达 14年周游列国流浪四方的生涯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山长水阔,触处思量,愁遮不断,夜阑依旧斜掩 。
孔子是怎样教书育人的



孔子认为西周社会,野无遗贤,天下井然有序,繁荣昌盛 。而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生活失序,贤者遗落,乱象丛生,民生艰难,因而怀着一腔政治热忱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宣传“仁、义、礼、智、信”的政治理想,劝统治者遵循西周礼乐制度,施仁政,以周礼治国平天下 。
孔子是怎样教书育人的



天下大治,政治清明之时,臣子各司其职,民众安居乐业,社会欣欣向荣 。社会动荡之后,大道废弛,红尘淹没纯朴,人心堕落,社会道德破产,臣子不负责其职,权为私用,利为身谋,天下苍生异常艰辛 。大道废,仁者兴;大伪出,智慧生;六亲不和,修孝慈,世事乱,圣人生 。
孔子是怎样教书育人的



在多变的春秋乱世,士人都趋荣避辱,追名逐利,而孔子的特立独行和世俗相差太远 。他不辞艰辛,以其深刻通达、淳朴谦虚,呼吁恢复西周礼乐制度,完成社会道德重建,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制”,规范和调整社会关系,重建秩序,国民各安名分,名正言顺地行事,以使天下太平,士民各归其所,德佩天地,道贯人间烟火,再造盛世嘉园 。
孔子是怎样教书育人的



由于他对西周文化的极力推崇,政治上表现出守旧的倾向,难以与燥热的时代脉搏合拍 。历史演化到这一时期,大国忙于争夺霸权,小国又面临被兼并的危险,整个社会处于极度不安的状态 。急功近利的诸侯们,需要的是争城掠地,而不是以仁政恢复周朝的礼制,所以孔子在列国屡屡碰壁,没有伯乐识马,予他以施展才能的机会,在列国历尽坎坷之后,最终失意回鲁国 。
孔子是怎样教书育人的



【孔子是怎样教书育人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晚年的孔子,一边教书育人传承儒家思想,一边整理面临散失的文化典籍,著书立说,为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立范,为中华文化的修复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万世师表,光耀千秋万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