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 恋母情结是什么意思


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 恋母情结是什么意思


在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中,“俄狄浦斯情结”的这个论点经常学者被引用 。“俄狄浦斯”这个词源于古希腊神话故事,在心理学上被借喻为“恋母情结” 。通俗意义上讲“恋母情结”指人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婴儿早期的一种喜欢和母亲在一起的感觉 。恋母情结多产生于对母亲的一种欣赏敬仰,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无论是男孩、女孩都会有恋母情结 。
那为什么恋母情结会对人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呢?我们还是先来重温“俄狄浦斯”这个希腊神话故事吧 。
俄狄浦斯的父亲拉伊俄斯是古希腊的一位国王,由于受到诅咒,说他将被自己的儿子杀死,他的内心惶恐不安 。于是命令牧羊人把刚出生的儿子用铁丝穿过双脚,扔到荒野 。牧羊人心存怜悯,于是把婴儿交给了另一位国王抚养,由于婴儿双脚肿胀,于是取名“俄狄浦斯”,这俄狄浦斯长大后知道了自己被诅咒的事,深感痛心,于是四处流浪 。在一次路途中与人发生争执,俄狄浦斯以其神勇之力杀死对方,殊不知被杀的正是他的父亲 。俄狄浦斯继续流浪到了底比斯城,杀死怪兽“斯芬克斯”最终成为底比斯的国王,按古老的习俗他娶了前国王的妻,并生育了儿女 。最后俄狄浦斯发觉自己就是曾经的王子,他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 。痛不欲生之后她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了底比斯城,流放自己终生行乞,以洗赎自己的罪孽 。
俄狄浦斯情结,即弗洛伊德取自悲剧《俄狄浦斯王》,作为书面正式文本出现在1910年的著作中,但这一概念的实际运用还要在更早的精神分析实践中 。弗洛伊德在十九世纪末的自我分析探索中,认识到自己父母与自己关系的情结——即对母亲的爱恋与对于父亲嫉妒之间的冲突,他在1897年写给早期挚友费利士的信中,就说道,“人们可以理解俄底浦斯王的吸引力” 。
“俄狄浦斯”期是孩子3-6岁的年龄阶段,在这个时候,孩子开始注意到性别差异,男孩开始关注自己的性器官,同时也开始关注外部世界 。而这个阶段,孩子最常见、最重要的就是爸爸、妈妈,于是就和爸爸妈妈形成了一个三角关系的模式 。
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 恋母情结是什么意思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本身就是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结,母亲对他极为宠爱,与妈妈的关系在弗洛伊德看来是美满的 。妈妈称小佛洛依德“黄金西格儿”(西格蒙德的昵称),对他寄予厚望 。而小弗洛伊德的内心也充满对妈妈的崇拜 。与此同时,弗洛伊德对自己的父亲充满的是不满,非常憎恨父亲的懦弱 。他认为父亲不够勇敢,欠缺男性气魄,太懦弱了 。
佛洛依德一方面崇拜母亲,一方面憎恨父亲 。于是当心理的天平倾向于母亲时,孩子会喜欢和母亲有关的一切,甚至内心升起“占有”母亲的欲望,这也是一种本能的反应 。比如,生活中我们身边经常会听到一些孩子天真的对妈妈讲:长大了,我要和妈妈结婚 。大人们会像听笑话一样哈哈大笑,也许还会说这孩子好可爱啊!这段笑话里面其实就隐藏着俄狄浦斯情结 。
弗洛伊德及古典精神分析家,在精神分析临床心理治疗经验总结中,认为儿童在三到五岁的早期成长——相对晚于口欲和肛欲二期的性蕾期——过程中,与父母的爱恨冲突会形成的最基础的人际关系,这一基础的人际关系,不同程度地影响到长大以后的各种人际关系 。这一基本关系是三角结构的,就是父亲、母亲、孩子 。这个三角关系的互动会产生各种平衡和冲突 。这些平衡和冲突,包括感恩、嫉妒和内疚等具体情感 。相对平衡的发展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和将来的人际关系,而这一三角结构的失衡会为孩子的个性发展缺陷和未来人际交往关系埋下祸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