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 认识( 三 )


中文:
http://203.208.37.132/search?q=cache:45pyod80ukaj:www.studyplace.net/haohanwang/readnews.asp%3fnewsid%3d1953+%e5%be%b7%e6%84%8f%e5%bf%97%e6%84%8f%e8%af%86%e5%bd%a2%e6%80%81%e5%8e%9f%e6%96%87&cd=3&hl=zh-cn&ct=clnk&gl=cn&st_usg=alhdy28_eajldcepxaswvx6smxunbfnlqw
德文:
http://203.208.37.132/search?q=cache:umilzs3e1rqj:www.mlwerke.de/me/me03/me03_009.htm+die+deutsche+ideologie&cd=1&hl=zh-cn&ct=clnk&gl=cn&st_usg=alhdy29jxjemkhelctw-8zqj5413piw1qg
8,如何准确把握《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概念 你这人怎么这么扣……才这么点分,就给你解释整个德国……这要多专业的人来答啊……所谓的意识……就像……你忽然发现你在看我打的每个字(慢),而且,你还能感觉你的呼吸(慢),呼气……吸气……呼气……吸气……呼气……吸气……呼气……吸气……还有你右手食指指尖(慢),并且,身上有个地方有点痒……慢慢 感觉下,真的有点痒,越来越明显……上面的话,如果你有感觉到,那就是意识……这些意识,是你平常没注意的……但一说到,你就知道了……一个德国的意识……就是他们所有人的意识……他们整体表达的……他们整体想要的……这些都是他们的意识……当然,这些表达,都是根据当前的环境来说的……比如,你不可能在海底中要求有一座宫殿……海底就是所谓的环境……宫殿就是意识形态所表达的……明白了?采纳哦
大二开始,我就对马恩的著作产生了兴趣,并曾试图阅读马恩四卷,这是一个同学从地摊上买来的,后来转手于我 。泛泛而览,从来一知半解 。第一卷读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比较难了,从来没有读完过 。读研究生,曾经在一年级的时候下过决心,认真将马恩选集读过,后来谈恋爱了,时间更少,就没有将这个计划实行 。这足以见得自己的意志是如何的不坚定,而我对马恩著作的了解又是如何的肤浅了 。古人常云:读书要通一经 。在现代社会,阅读越来越成为一种奢侈时,通一经未尝不是一种捷径 。目前来看,四书可选《论语》,诗集可选《杜工部集》,史可选《史记》,理论可选《马恩四卷》 。单位要求每人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笔记 。我心中一排序,现在最想的读的正是马恩的著作 。我这个人有时就是这样的,必须有压力才有动力,像马恩的选多艰深晦涩的文章,不硬着头皮很难读下来 。我想就选一直以来成为我的拦路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吧 。用的是人民出版社的单行本,这是个节选本 。包括后记共137页,主要内容是节选的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这和马恩四卷一样 。就是这八十多页,我读了二十多天,阅读的快乐是有的,但是也有头昏脑涨不知所云的时候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恩最重要的文本之一,马恩身前未能出版,直到1932年才第一次全文发表 。其中,《费尔巴哈》章是马恩未完成的手稿 。长期以来,这本著作的价值被低估,上世纪90年代初,《读书》杂志上发表了李文的一篇《回到马克思(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手记)》(1990年第3期),被认为是学界学理地完整地理解马克思的开始 。这部巨著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对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通过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或“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三是通过对人类历史的分析,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比较系统地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起源,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些天才的观点在《资本论》中得到了更加系统完整和清晰地阐述 。在《费尔巴哈》章中,“分工”无疑是一个核心词汇,它出现的频率甚至超过了“生产力”、“交往形式”(马恩对“生产关系”概念的最初的比较普遍的表达)等词汇 。本文试图通过系统分析这一核心语词,以期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文本以及马恩的基本思想有所裨益 。一、分工的起源马恩认为,分工是伴随着意识产生的,要分析分工的起源,首先要弄清意识的起源 。马恩认为,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25]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人与动物相区别,“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 。”[25]也就是,因为动物之间不存在社会关系,所以也就不存在意识 。动物所具有的只是一种本能 。人和动物不同的地方在于,人的本能是一种意识到了本能,或者说人的意识代替了本能 。虽然历史地看,开始生产生活资料和意识的产生很难确定先后顺序,但是,逻辑地看,生产生活资料先于意识的产生,这是符合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 。所以马恩认为:“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1] 。在论述了意识的起源之后,马恩紧接着指出:“与此同时分工也发展起来 。”[26]但是,分工并不是意识的产物,在唯心主义者那里,也许就会将分工看着是意识的产物 。但恰恰相反,分工是人类交往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是社会的产物 。分工伴随着意识产生这一论断只是表明,分工是“有意识”的分工,是人类为了适应交往的发展需要,而主动采取的 。了解了分工的起源之后,就会知道,分工是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的,可以说自有人类始,就有了分工 。而“分工是迄今为止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43],那么分工是否会消灭呢?分工的消灭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分工已经不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反地,他起一种阻碍社会发展的作用 。而分工的发展,不仅仅在一个家庭内部,一个社会内部,而是只要人类交往所及的地方都有分工 。马恩所讲的消灭分工并非是在人类的生产中不再有分工这种形式,否则生产本身就是无法想象的 。马恩所讲的消灭分工只是指使人类不再屈从于分工,而是能够驾驭分工以及通过分工所创造出来的巨大的社会生产力 。马恩提出的关键就是消灭私有制以及社会调节生产,这样人类也就驾驭了分工 。也就是说,抽象的分工,或者说社会调节生产条件下的分工,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分工形态 。这里马恩所讲的消灭分工和消灭劳动一样,不是消灭“劳动一般”,也就是人类改造世界这样一种活动,而是消灭作为人类的对立面的这种“异化劳动” 。所以,共产主义的现实性只是在与社会调解生产如何才能达到资本主义社会调节生产所达到的那样的效果?在允许采用分工这种形式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还能使分工能够充分发挥其效率?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只有计划,资本主义社会是否只有市场?从马恩的论证来说,前者是肯定的,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只有计划 。在马恩来,私有制是物物交换的基础 。“实际上,我只有在有可以出卖的东西的时候才有私有财产”[92]但是,马恩只是提出了一个一般的原则,并没有特别具体的设想 。关键是在现实中的可能性的问题 。也就是通过计划来调节分工能否达到市场那样的效率 。那么如果承认市场的话,就必须容忍私有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 。总之,这个问题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二、分工的发展阶段在马恩看来,分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性行为的分工阶段 。这是动物也具有的,因此,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分工 。第二个阶段,是自然形成的分工阶段 。“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地’形成的分工 。”[26]第三个阶段,是真正的分工阶段 。“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真正成为分工”[26] 。分工的扩大导致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同时也使劳动对人的异化程度不断提高 。第四个阶段,是消灭分工阶段 。“分工是迄今为止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现在分工也以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在统治阶级内部表现出来 。”[43]“一部分人是作为该阶级的思想家出现的,他们是这一阶级的积极的、有概括能力的意识形态家”[43]“而另一些人对于这些思想和幻想则采取比较消极的态度,并且准备接受这些思想和幻想,因为在实际中他们是这个阶级的积极成员 。”[43]“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域局限性向民族的过度而开始的,它贯穿着文明的全部历史直至现在(反谷物法同盟) 。”[48]“在这里,居民第一次划分为两大阶级,这种划分直接以分工和生产工具为基础 。”[48]“在城市中各行会之间的分工还是非常少的,而在行会内部,各劳动者之间则根本没有什么分工 。每个劳动者都必须熟悉全部工序,凡是用他的工具能够做的一切,他必须都会做”[51]“分工的进一步扩大是生产和交往的分离,是商人这一特殊阶级的形成 。”[51]“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的直接结果就是工场手工业的产生,即超出行会制度范围的生产部门的产生 。”[52]“织布是一种多半不需要很高技能并很快就分化成无数部门的劳动,由于自己的特殊个性,它抵制行会的束缚 。”分工与所有制的关系 。“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因而产生了私有制,它的萌芽和最初形式在家庭中已经出现,在那里妻子和儿子是丈夫的奴隶 。家庭中这种诚然还非常原始和隐蔽的奴隶制,是最初的所有制,但就是这种所有制也完全符合现代经济学家所下的定义,即所有制是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 。”[27]“其实,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 。”[28]“其次,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相互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28]“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28]国家“特别是在我们以后将要阐明的已经由分工决定的阶级的基础上产生的”[28]分工包含的矛盾 。“上述三个因素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而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只有再消灭分工 。”[27]“分工中包含着所有这些矛盾,而且又是以家庭中自然形成的分工和一社会分裂为单个的、互相对立的家庭这一点为基础的 。”[27]“最后,分工立即给我们提供了第一个例证,说明只要人们还处在自然形成的社会中,就是说,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这种力量 。”[29]“原来,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29]“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务局和为一种同志我们、不受我们控制、使我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并使我们的打算落空的物质力量,这是迄今为止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分工最终引起了人的“异化”,也就是说引起了人们对于自己的劳动产品或创造的生产力的异化关系 。共产主义社会消灭分工 。这种“异化”只有在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之后才会消灭 。其一,必须让它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其二,“这些人又同现存的有钱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30] 。更为重要的是,马恩同时指出,“这两个条件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30] 。马恩在论述这个前提的必要性时,提出了两点:其一,没有物质财富的巨大发展,人类会重新陷入必须品的争夺之中,同时“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会死灰复燃”[30];其二,“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类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30]“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30][可见马恩在设想共产主义革命的条件的时候,考虑得非常简略,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更没有比较具体的意见 。]“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66]马恩在这里已经触及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第一,生产力表现为一种完全不依赖于各个人并与他们分离的东西,表现为与各个人同时存在的特殊世界”,另一方面“这些力量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是真正的力量” 。[72]“在以前任何一个时期,生产力都没有采取过这种对于作为人的个人的交往完全无关的形式,因为他们的交往本身还是受到限制的 。”[72]“个人力量(关系)由于分工而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不能靠人们从头脑里抛开关于这一现象的一般观念的办法来消灭,而是只能靠个人重新驾驭这些物的力量,靠消灭分工的办法来消灭 。”马恩还简单地写了这样一句:“分工对科学的影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