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官坟,墓中为何只有头颅( 二 )


唐李泰在其《括地志》中说“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北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 。”微山岛上的张良墓,墓形下方上圆,红黄粘土加鹅卵石块筑成 。墓前有清乾隆二年所立石碑,题“汉留侯张良墓” 。墓东侧原有张良祠 。留城为张良的封地,张良死后葬此,也符合中国人“叶落归根”的习俗 。张良墓目前尚未受到盗挖,众口哓哓,似乎认为微山岛上的张良墓较为真实 。
但现在梁山县地盘上的古寿张县存留的张良墓,却是无可置疑 。一是《寿张县志》上有多处记载 。《寿张县志》记述寿张古八景时就有“子房(张良)三冢在寿张城西”的文字表述,能把张良的三个大墓作为一个县的八大景之一,可见其墓地之壮观;能在县志上载出,又可见其确凿;而命名此古八景时系唐宋时期,当时县治所在梁山县寿张集村,尚未受到黄河的淹没而迁徙,故其在“寿张城西”的定位十分正确 。
而到明末和清朝时就不同了,此时县治所已迁到距寿张集五六十华里的西北阳谷县的王陵店,故县志《汉张留侯墓置看守人户记》又有这样的记述:“寿张县南六十里敬圣寺北有三塚相峙,世传为汉留侯张子房墓.......置看守户人二名:张士海、张名扬 。谕令春秋祭扫,四时护守,毋使牛羊犬马作践其所 。.........三塚鼎立于荒烟漫草之区,里人相传虽经大水淹没之时,三塚恒露其巅,岂非留侯之神然有以凭之哉?记其事勒诸碑 。
康熙二年季秋吉旦 。”此时的寿张县驻地王陵店距老寿张县驻地寿张集正好是六十里左右的路程 。光绪年间的寿张县令吴鸿章也作了一篇《汉留侯墓碑》,文章这样写道:“光绪十四年春,余宰寿张县 。甫下车,闻邑南五十里有汉留侯墓,因命驾焉 。察其地去陈不远 。侯,陈州人,葬此无疑,思有以志之.....”这里说的“邑南五十里”,也是约数,古代没有精确的丈量工具,两地路程均靠估算,可见,此两处汉留侯墓与前面记载的张良墓均为一地,即“寿张集城西的子房三塚” 。
县志上还记录了古人咏叹张良墓的一大宗诗词,现摘录两首如下 。《子房三塚》一:“风声虎啸几多年,塚列三堆尚归然 。汉祚方兴开世界,楚氛已息扫云烟 。从龙沛上逐秦鹿,化鹤留中泣杜鹃 。欲觅赤松何处所,孤悬皓月照坟前 。”《子房三塚》二:“草树依依晴带雨,三塚迷离亘千古 。汉家天下四百年,不及留侯一抔土 。”由以上史料可以确认,梁山县寿张集村西有“子房三塚”千真万确 。
第二个重要证据是西汉为纪念张良在梁山法兴寺修炼和眠葬寿张集村,竟将秦朝对这里命名的“张县”改为了“寿良县” 。“寿”的意思是指张良跟从赤松子四处寻求长寿术,“乃学辟谷,道引轻身”,并得以长寿,活到64岁;再加张良又著了风水专著《寿藏》——“子房受黄石公秘书,宜其知地之精,加人辟榖,自卜寿藏,何其智耶!子不疑,袭留侯 。
文帝时,除爵 。世传张道陵,乃其八代孙,两汉迄今,号称天师”,故而该县名字上有一“寿”字 。而“良”则是纪念张良的意思;这就是“寿良县”名字的由来 。而到了东汉时,又为避光武帝叔叔刘良的名讳,将“寿良县”改为了“寿张县”,“寿”字与前字一样,是纪念“张良”的意思;而“张”与“良”相同,依然是思慕怀念张良的意思 。
第三个重要证据是清朝道光年间,梁山(即寿张县)寿张集村的农民在田地干活,误挖了被黄河於埋的张良墓,发现里面除有尸骸外,竟还葬有七件青铜器 。这些青铜器器型庄严厚重,纹饰华丽繁缛,件件精美绝伦,被命名为“梁山七器” 。据考证,“梁山七器”是我国商周时期铸造的青铜器,其名字分别称作大保鼎、大保簋、大保卣、大史友甗、宪鼎、小臣艅犀尊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