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观后感( 六 )


这些消费者更关注的是那些类型化元素,如枪战、打斗、内心情感宣泄等 。本片在这些方面虽有不足,但已经非常自觉和明确地在追求这些类型化符号了 。另外,本片再次验证了行业对观众的一种虚假想象——市场是青少年和女性观众为主,所以要大批生产青春爱情片 。此片大卖,好处是再次告诉行业,好的类型化电影一定是有足够的细分市场空间的 。
不要只是一味迎合虚构和想象中的「观众」,那是看着倒后镜在开车 。3、视觉奇观真刀真枪真坦克,中国观众有多少年没在大银幕上见过像样的当代军事题材电影了?不管故事如何,起码《战狼》在视觉奇观上下了血本,对于类型片观众来说,绝对属于物超所值 。特种兵和雇佣军的设定,本身就是为了视觉奇观而舍弃了故事合理性 。但对于追求娱乐性的观众来说,他们也不用在乎合理性——本来看电影就是去娱乐的,只要保证娱乐性,解放军大战外星人也一定是很受欢迎的 。
4、类型化制作虽然各个环节和好莱坞级别的制作相比都还有一定缺憾,但对于中国广大被好莱坞动作电影培养出观影习惯的观众群体来说,这部电影算是最接近他们欣赏习惯的 。对于电影这种文化产品来说,一定还是有文化壁垒的,如果能有一部情感、语境都是本土化的类型产品,而且制作质量没有明显差异(非行业内制作标准),本土观众必然会偏向于选择本土文化产品 。
其他还有各种市场、档期、营销等等因素,但仅从创作和制作角度来说,《战狼》能够给中国电影提供一个有趣但未必有益的案例和某种方向,这一点远比可能的4亿或5亿票房重要 。因为我们的制作者和制片人里太多只会看着倒后镜开车,必须要在市场上给他们一个明确的、可以模仿的案例,他们才敢跟随脚步踏上模仿、升级的道路 。所以两部片是完全不同的类型 。
电影《血战钢锯岭》中日军为何不割断悬崖上的攀爬网?
我是秋草独寻,有幸回答此问 。《血战钢锯岭》这部电影中,日军为何不割断悬崖上的攀爬网,就是日军需要有效杀伤敌人 。如果不真正了解当时的战场残酷情况,是很难理解这个问题的 。《血战钢锯岭》就是反映在冲绳岛战役期间的一个局部,比这个残酷的战斗还有 。回到正题上来,第一个这个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同时连地形基本都是按原战役的地点设置的 。
这是美国导演的特点,只是那个岭没有电影中的那么高,要低十多米 。钢锯岭的历史照片与影片照一、日军采取的地道战术有关,改变了前期冲锋的作战方式,变得极为隐蔽 。1、前期日军在瓜岛等一系列战役中由于采用在中国战场的万岁冲锋,导致大量伤亡 。在瓜岛战役中近2万多日军精锐战死,发动卢沟桥事变元凶的一木支队全军覆没,一木本人刨腹自杀!在硫磺岛战役中栗林忠道中将要求“一个日本士兵要杀死十个美国兵,才能切腹”,采用了挖地道,地堡等有效的战役,所以在硫磺岛战役中取得了巨大的战果 。
日军阵亡22305人,被俘1083人,共计23388人 。美军阵亡6821人,伤21865人,伤亡共计28686人,伤亡居然超过了日本 。相对来说,美国的对于士兵这种伤亡惨重是难以承受的 。硫磺岛日军地道示意,多层次,多接点,隐蔽性强所以日军之后改变了战术,就开始猫在地道里与美军打消耗战,日军也没打算活着从里面出来 。
战争的血睲就在此体现 。二、冲绳岛日军同样采用地道战 。1、当时日军守将牛岛满的战术也是仿造硫磺岛 。以全体玉碎的方式与美军拼到底 。也是要求尽可能大的杀伤美军,所以这样的方式战争就很残酷 。2、其二,日军在冲绳战役中布置的地道、暗堡、钢筋水泥的工事之复杂也是相当充分,几乎把整个岛都挖空,地道还分多层相互联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