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来历简介( 三 )


”南北朝时期成书的另一部著作《荆楚岁时记》中提到龙舟比赛的三种起因,其中之一是“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并将舟揖以拯之,今竞渡是其迹” 。由此可见,端午节民间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都与纪念屈原有关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 。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彰明法度,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靳尚等人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 。
顷襄王即位后,屈原被赶出都城,流放于沅、湘流域 。在流放中,屈原忧国忧民之情更笃,写下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叙述自己的家世、生平和政治主张,揭露当权者的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屈原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和为真理献身的精神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在绝望中抱石自沉于洞庭湖东南的汨罗江,时为农历五月初五日 。
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设法搭救,众艀争相划入汨罗江中,以后便发展成为今天的龙舟竞赛 。又传说屈原遇难后,楚国百姓纷纷往江里扔筒粽,使屈原之尸免遭鱼虾之侵吞 。从此也就有端午节食粽的习俗 。端午节纪念屈原之说相沿至今,普遍流传,充分表达了我国人民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深切怀念和崇敬 。另一种说法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 。
此说江浙一带流传甚广 。其依据也出自《荊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引文中提到的屈平,即战国时期楚国的阖大夫屈原 。此说不仅否定了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说法,而且把端午节出现的时间,由战国时代提前到春秋时期 。子胥,即春秋时期的吴国大将伍员,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
伍子胥帮吴王阖闾打败了劲敌楚、越两国,完成霸业 。此后伍子胥遭大宰伯嚭馋言诽谤,吴王夫差赐“厉镂”剑令伍子胥自刎,尸体被装袋中投进钱塘江 。据说从此钱塘江常起怒潮,尤以五月五日伍子胥遇难日潮水势头最猛,直冲越国境内 。人们说这是伍君显灵 。江浙一带遂有了“五月五日,以迎伍君”之举 。每到五月五日晚间,人们驾舟在江上奏节舞蹈,娱慰死者 。
以后便相沿成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 。此外,还有端午纪念勾践、曹娥、介子推、岩红窝等的说法 。勾践是春秋时期的越王 。据西汉《越绝书》载:当年吴越之战越国失败后,勾践为雪国耻,常在五月五日这天演习破吴水兵,以后民间相袭下来,便有了端午竞渡的习俗 。曹娥是东汉时期东海孝女,传说她14岁的时候,因其母弱水而死,“乃缘江号哭,昼夜不绝声” 。
遂于五月五日“投江而死” 。为表示对这位孝女的崇敬,浙江绍兴、会稽一带的百姓,每年五月五日都为她举行纪念活动 。历史上,还有说端午节是纪念介子推的 。东汉蔡邕的《琴操》说,晋文公为纪念被烧死的介子推,曾下令“五月五日不得举火 。”“不得举火”指的应该是寒食节,与五月五日无关 。此说可能是蔡邕的一种误记 。一些少数民族也有纪念本民族历史名人的传说 。
如云南傣族就流传着端午节是纪念傣族古代英雄岩红窝的传说 。其二,图腾说我国著名教授闻一多在《端午考》和《端午节的历史教育》等文中,用大量的考证证明:端午节是古代吳越民族——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 。换句话说,端午节是龙的节日 。在古代,人们的文化水平跟低,在自然力的威胁下,人们常常疑心某种生物或无生物有着不可思议的超自然力量 。
所以,他们认定那些东西是他们全民族的祖先和保护神,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图腾 。凡属某一图腾的成员,都要在自己身上和日常用具上刻着该图腾的形状,想以此来强化人们和图腾的关系,求得图腾保护 。当时吳越民族逞以“龙”为图腾的 。为了表示他们“龙子”的身份,故有以“龙”纹身的风俗 。每年五月五日这天,他们还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活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