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来历简介( 四 )


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里,包在树叶里,扔进水里献给图腾吃 。同时还在急烈的鼓声中划着刻画成龙形的木舟,在水面上游戏,给图腾取乐 。这种活动以后就成了端午节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习俗 。闻一多先生的论证,较之民间流传的各种说法更可靠 。目前,学木界多沿用此说 。其三,夏至说 。也有些研究者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 。
其依据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吃粽子、赛龙舟 。而在记述屈原故乡荊楚地区民俗话动的《荊楚岁时记》中,五月初五的风俗并无吃粽子的记载 。而在夏至节中却有“夏至节食粽 。周处谓为角黍”的记述 。这里所说周处,就是西晋《风土记》的作者 。在《风土记》中,吃粽子是作为夏至节的一种习俗记述的 。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在《玉烛宝典》中也提出这是夏至节的娱乐活动,并把竞渡放到夏至这一天去分析 。
司马彪在《后汉书?礼仪志》中说得更为明確 。他认为汉代五月初五的风俗是自夏、商、周时代的夏至节 。《岁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 。”意思是端午节是夏季之中,太阳正合于正阳的位置 。从端午节又名天中节看来,这种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其四,恶日说 。近几年,有些研究者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 。
这大概是因为《风俗通义》、《论衡》、《后汉书》等书中有“不举五子”的记载 。“不举五子”就是不要五月生的孩子抚养成人,以免后患 。据说战国孟尝君田文五月五日生,其父不让家人抚养,说明当时五月初五已作为俗忌 。宋徽宗等人也有同样的遭遇 。另外,端午节挂文虎、菖蒲,飲雄黄酒之俗,似乎也与五月是“恶月”,五月初五是“恶日”有关 。
目前,关于端午节起源的说法颇多 。至于哪种说法更符合实际,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研究,揭开这个中国文化谜 。尽管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 。但是,它仍然是我国名族人民普遍共庆的节日之一 。在藏族同胞聚居的地区,传说这一天是藏族药王的生日 。端午这天,藏胞纷纷携酒至郊外围花而坐,将花瓣置酒中,称为饮百花酒 。朝鲜族妇女喜欢在端午节比赛荡秋千 。
傣族同胞在这天敲起象角鼓,扣着芒锣,燃放爆竹,载歌载舞 。苗族同脑则举行隆重的赛马、射猎话动 。至于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习俗的科学性在端午节的习俗中有不少带有迷信色彩 。但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有些习俗也的确有一定的科学性 。仲夏,天气开始炎热,各类病菌毒虫繁衍滋生,门上挂蒲插艾,是有一定好处的 。
据科学分析得知:艾含有挥发性芳香油、鞣酸、氯化钾等成份,有杀虫、驱寒湿等作用;菖蒲含有芳香油树脂和挥发性油,有杀虫、灭菌之功效;香荷包内装的丁香,白芷等,是挥发性强的药未,有利于预防一些传染病;雄黄有抑制真菌、结核杆菌和耻垢杆菌的功效,对毒疮、癣疥等皮肤病的病菌,有杀灭和抑制作用,用其煮水沐浴,对于通透毛孔汗腺和散热都有很大帮助,不仅能清除皮肤上的污垢,还有消除疲劳、舒筋活血和防暑作用 。
至于夏日食粽、赛龙舟的作用,则是人所共知的 。粽子能清热消火;赛龙舟是很好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能愉悦身心,增强体质 。故又可认为端午节为健康节 。五月端午话屈原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一首长达二千余字的抒情自述诗 。标题是“遭逢忧患”的意思 。另有《九章》,包括九篇短诗 。这些作品反复陈述他的政治主张,揭露反动贵族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