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天才少年又刷屏,楼天城( 二 )


帝甚耽悦 。授从五位上” 。这一年是唐文宗开成三年 , 白居易时年67岁 , 住在洛阳 。◆白居易生前 , 其文集能够流行于日本 , 这在印刷术尚未普及、文学传播十分不便的中唐 , 非同寻常 。相较之下 , 早他六七十年的李、杜 , 其文集传入日本却比白居易的晚了一百多年 。当时被引入日本的 , 为什么会是白居易的文集?▲洛阳白居易墓日本人所立纪念碑◆日本处于平安时代 , 致力于引进唐朝文化 , 他们派遣唐使 , 到大唐搜集中国第一流的著作 , 又利用商船夹带吸收中国典籍 , 遣唐使和商人遂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 。
◆遣唐使虽然是日本的高级知识分子 , 但到了大唐 , 要面临因为“外国人”身份而带来的诸多不便 , 对中国第一流的文学作品 , 他们很难通过细致阅读文本来给出判断 , 而只能依其流行程度而定;商人更不会关心深层的文学价值 , 唯以流行度为进货准则 。◆就流行度而言 , 九世纪中国的流行文坛 , 是属于白居易的 。◆对日本人来说 , 誉满天下的白居易 , 自然代表了大唐第一流的文化 , 故而引进他的诗作迫在眉睫 , 且不满足于那些零星的单篇作品和单行小集 , 而是追求全集 。
838年所派遣唐使 , 肩负的重任之一就是搜集白居易的全集 。◆巧的是 , 白居易是中国诗人中少有的重视整理文集之人 。更巧的是 , 由于894年平安朝的“学问之神”菅原道真建议废除遣唐使 , 838年的遣唐使遂成了最后一届 , 此后日本不像以前那么大规模成系统地吸收中国文化 , 白居易的作品好似踏上了一座文化孤岛 , 避免了中国文坛思想变迁带来的冲击 , 一直保留着9世纪上半期的鼎盛地位 。
【华为天才少年又刷屏,楼天城】②李、杜诗经典化迟滞 , 不够流行 。◆作为白居易的前辈 , 中国诗坛并伫的双峰——李、杜为什么没有在日本产生如此大的影响?◆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文集的流传 。◆李、杜不像白居易那样注重结集 , 且晚年偏偏赶上安史之乱 , 战乱对文学传播的影响巨大 , 文集传播受阻 , 大为延迟了李、杜诗的经典化 。◆所以 , 李、杜在唐人心中的地位 , 恐怕也难与白居易相敌 。
杜甫生前名声不显 , 而生前名声显赫的李白 , 其作品被经典化也有一个很长的过程 。今人选唐诗 , 李白的诗几乎必选 。而在唐人那儿却没这么高的待遇 。如收盛唐诗人作品的《国秀集》(天宝三年 , 公元744年)、《箧中集》(乾元三年 , 公元760年) , 都没有李白的诗 。◆直至白居易时代 , 李、杜都还未被经典化 。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 , 正是白居易书判拔萃科登第的后一年) , 日僧空海随遣唐使入唐 , 遍搜唐人文集 , 归国撰有《文镜秘府论》 , 这部反映了9世纪初唐人文学观的著作 , 竟仍没给李、杜留有特别的位置 。
◆李、杜诗的经典化 , 肇始于元稹、白居易的大力提倡 , 直到北宋才宣告完成 。在白居易时代 , 李、杜还需借白居易扩大影响 , 其影响力显然不能与后者同日而语 , 甚至到晚唐五代 , 《旧唐书》关于李、杜、白的传记里 , 李、杜只是《文苑传》中的匆匆过客 , 白居易才被视为诗人中的翘楚 。◆所以 , 日本人未在白居易时代之前就把李、杜当做第一流的诗人引入 , 并非其眼光独特 , 而是受限于文集之流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