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跳了十年芭蕾舞的CFO,黄宣德( 四 )


同时期,《四库全书》的编委也见到了和杭世骏所述书名略不同的《宣德鼎彝谱》的文稿 。该书分为八章,带有1428年的序 。到了19世纪该书被扩充到20章 。在1928年,该书最终定名为《宣德彝器图谱》,应也就是我们如今所看到的版本 。尽管该书声称宣器器形仿自宋代的《考古图》和《博古图录》,然而从传世的实物看,很少器物类似《考古图》和《博古图录》所载 。
而且,明史中从未提及宣德三年铸炉这一说 。种种迹象表明,《宣德彝器图谱》可能是晚明的伪作 。但同样不能肯定宣德三年曾批量铸炉 。文化背景焚香习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通常人们为了礼仪将衣服薰香,更多的是古代文人雅士喜欢在读书、写字的书房内,焚上一柱香,营造“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 。因此,早在汉代以前就出现陶、瓷、铜、铁、瓦为材料制成的香炉 。
元末明初随着铜器铸造业的迅速发展,原先其它材料的香炉,逐渐被铜香炉所取代,明代宣德年间是铜香炉制作的巅峰阶段 。品鉴辨识不同时期的宣德炉在精度和质量上都有不同侧重点 。明炉重韵味,不管是整体或者细部的设计,都耐人寻味 。明末清初的炉有拙朴的厚重感 。雍正时期的炉线条柔和,而乾隆时的精炉工艺水平达到历史最高点 。
值得注意的是,宣德炉底款的“德”字心上没有一横,当时有“省一德”之称,经多方查证,也有不省一横的 。包浆色泽真品包浆温润,宝气内蕴,长时间不变 。伪品包浆枯槁,有的象油漆,越放久越耐看 。旧说有五色,分别为佛经纸,栗壳,茄皮,棠梨,褐色,其中以佛经纸色为第一 。上海朵云轩95年拍品中有一铜炉(高19.2厘米),其色泽就能达到佛经纸色 。
此外,一些使用了特种工艺制造的洒金、错金铜炉,其价值要比一般的铜炉高数倍 。铸工造型真品铸工质量平均,精品铸工相当精 。伪品铸工不平均,有地方好有地方差,或者铸工粗糙 。造型以古雅浑厚为上,有耳足的比无耳足的要好,铸工越精越好 。以大小而言,径8-12厘米的炉最常见,属于小号;径15厘米左右的炉是中号,数量比小号少,但价值比小号高;而径大于20厘米的炉是大号,工艺精者稀见,价值也很高 。
在同样尺寸的情况下,炉越重价值也越高 。如友所藏的明末清初的宣炉,径只有15.8厘米,而重量可达7斤,是该尺寸铜炉中的超重量级选手,价值要比普通的重3斤的高数倍宣德炉磨损款识真品有自然均匀的磨损,特别是在足底 。伪品无磨损或人为打磨 。款铸得越精越奇就越能帮助断代,而铜炉的价值也越高 。宣德炉在明、清以及民国均有铸造,但如何判定年代的早晚呢?从整体造型上来说,明代铜炉的整体风格是雅致、浑厚 。
宣德炉发展到明末清初和清早期,铜炉依然浑厚,但不及早先的雅致 。时至18世纪,风格开始趋向纤弱,在造型和装饰上力求变化,有的也雅致,但总体上浑厚不足 。下两图是笔者藏品,原伦敦佳士得拍品,31.8厘米高,乾隆款和乾隆时期,纹饰较繁复,珊瑚镶嵌完整无缺漏 。19世纪及以后,铜炉铸造的质量每况愈下,无论是包浆纹饰造型都比前期的差 。
【一位跳了十年芭蕾舞的CFO,黄宣德】值得一提的是带有“石叟”款的铜炉 。对这类铜器的考证专家有不同意见:英铜器专家Rose Kerr在她的《中国晚期铜器》书中提出“石叟”是始于明代后期的一江南作坊的“商标”(Rose Kerr, Later Chinese Bronzes [Victoria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