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霜雪明。"全诗赏析,赵客缦胡缨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侠客行—唐?李白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赵客”,代表了燕赵之风,即赴汤蹈火亦舍身取义的侠义精神 。何谓“赵客”诗中的“赵客”是指燕赵之地的侠客,战国时燕赵两国毗邻,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事频发使得当地人人自危,纷纷舞刀弄剑以求自保;又因为于北胡的民族融合让他们沿袭了游牧民族的抗争意识和桀骜不驯的性格 。
李白的《侠客行》赵客为何用吴钩?

吴钩霜雪明。"全诗赏析,赵客缦胡缨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侠客行—唐?李白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这首《侠客行》是李白写的一首“侠客的歌”,因为这里的“行”是歌行体的行,表达了作者对侠客的赞颂和倾慕,也抒发了其对游侠的拯危济难、立业建功生活的向往 。何谓“赵客”诗中的“赵客”是指燕赵之地的侠客,战国时燕赵两国毗邻,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事频发使得当地人人自危,纷纷舞刀弄剑以求自保;又因为于北胡的民族融合让他们沿袭了游牧民族的抗争意识和桀骜不驯的性格 。
《隋书?地理志》说燕赵人士“悲歌慷慨”、“俗重气侠”;唐宋八大家之韩愈在《送董邵南序》篇首即曰“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赵客”,代表了燕赵之风,即赴汤蹈火亦舍身取义的侠义精神 。代表人物如豫让、燕丹、高渐离;而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更是把赵客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赵客,豪迈如斯,悲壮如斯,“吴钩霜雪明”,那他们为什么用“吴钩”呢?我觉得无外乎以下三点:吴钩的来历充满传奇色彩吴钩,最初指吴地生产的圆形弯刀 。
《汉书韩?延寿传》中说“作刀剑钩镡”,说明“钩”是与刀剑并列的兵器;唐?颜师古解释说“钩,亦兵器也,似剑而曲,所以钩者杀人也”;宋?沈括《梦溪笔谈》“唐人诗有言吴钩者 。吴钩,刀名也,刃弯,今南蛮用之,谓之葛党刀,弯曲的类刀剑兵器,又叫‘钩’” 。由此可见,“钩”就是类似于刀剑的兵器,有别于刀剑之处在于“刃弯” 。
相传这种刀刃呈曲线状的曲刀,是春秋时吴王阖闾下令制造的,因为南方多植物树木繁茂,而且多用船只,这种曲刀锋利无比,除了作战,还特别适合砍伐和船上作业 。吴王在得到莫邪剑之后,又命工匠打造金钩,“能为善钩者,赏之百金” 。有一个人拿了一对金钩来求赏,吴王问他的钩有什么超常之处,那个人就把他的金钩放在吴王众多的金钩里,并喊“吴鸿、扈稽”,只见一对金钩飞出,贴附在求赏人胸前 。
原来那个人杀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并把血融进金属里才铸成的金钩 。于是,吴王赏之百金;从此带着这对金钩不离身 。吴钩锋利好用,又加上这么段传奇色彩,愈发穿得神乎其神,求之若鹜 。但是《封神演义》里第三十九回,木吒大战李兴霸,用的兵器是“宝剑两口,名吴钩”,四十六回里普贤真人斩袁天君也是用的“吴钩剑”,说是剑,但剑头弯曲 。
照这么说,“吴钩”最早出现应该是夏朝,但是神话传说,作不得数 。吴钩,冷兵器的典范,泛指利剑吴钩,以青铜铸成,是春秋时冷兵器的典范,但达到鼎盛时期却是在唐代 。要说到这一点,这还是唐诗的功劳 。唐代的文人墨客反复吟咏,赋予吴钩越来越多的光环,相当于给吴钩做了无数个版本的广告,以至于吴钩越来越出名,变得很流行,相当于现在钢笔里的英雄,包包里的lv,手机里的华为,手镯里的卡地亚,成了每一名侠客或者有侠客梦的人的奢侈品,仿佛拥有了吴钩,就拥有了一份侠客的干云豪气和无上荣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