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tish,British

【british,British】
什么是“英国病”?

british,British


20世纪60年代下半叶 , 英国的经济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 , 需求和消费的关系似乎断开了:一方面人们没有钱 , 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另一方面物价快速上涨 , 好像人们有数不完的钱 。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滞胀”现象 , 通称“英国病” 。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 , 当经济萧条时 , 人们的购买力疲软 , 物价下跌 。随之市场缩小 , 企业经营不善 , 导致失业率上升 。
因此20世纪50年代 , 欧洲很多国家信奉凯恩斯主义 , 实行福利政策 。即用国家干预的方式刺激需求:人为扩大市场 , 带动生产 , 促进经济发展 , 解决失业问题 。当时 , 英国也是这样治理二战后的萧条的 。后来 , 凯恩斯主义的神话渐渐被打破 , 因为扩大消费的必然手段是扩大公共开支 。公共开支太大 , 尤其是福利开支太大 , 造成的恶果就是税收增加 。
这样一来就严重影响了企业效率 , 妨碍投资 , 生产效率下降 , 失业率下降 。因此产生了前文所说的“英国病” 。此外 , 战后英国大量进口外国产品 , 随之导致收支失去平衡 。英镑危机和贬值加剧了通货膨胀 。在这样的情况下 , “英国病”愈加严重 , 人们要求增加工资的呼声更为强烈 。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保罗·肯尼迪认为 , 英国病是“好战的工会制度 , 低劣的管理 , 政府的原地踏步政策 , 在文化上对刻苦工作和企业家进取精神持否定态度 , 劳动力不能流通等混合在一起的综合征” 。
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保罗·肯尼迪 , 著有《大国的兴衰》为治理“英国病” , 在不同时期 , 英国政府采取了控制市场价格、制定提薪法规和收紧银根等一些措施来制止通货膨胀 , 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 但很少能长久发挥作用 。撒切尔夫人上台后 , 实施货币主义政策 , 逐步改革 , 一定程度上治疗了英国病 。英国第一任女首相撒切尔夫人70年代 , 北海油田的发现与开采 , 为英国赚取了大量外汇 , 使得英镑升值 。
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 。英国把自己拴在欧共体实行的农产品高价政策上 , 同时还把国内市场敞开 , 滞胀现象好转 。20世纪80年代初 , 英国经济衰退趋势呈现出一种平稳的状态 。参考文献:1.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2006年 。2.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2年 。
英国、英格兰、不列颠和大不列颠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何在?
british,British


英国“英国”一词 , 在现下的汉语语言环境中 , 基本是用来指代“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一种简称 。然而这种简称 , 从字面上恐怕就可以看出 , 最初想必是对如今已经不存在的“英格兰王国”的一种简称 。但由于以“英国”指代“联合王国”已经变成了汉语里的一种习惯用法 , 因此现代汉语依然在因循着这种实际上并不准确的用法 , 就像国人习惯于用“荷兰”一词指代“尼德兰王国”一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