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皮具人才网,中国皮革人才网让人交钱是怎么回事( 二 )


8,100年前,中国人统治了印度皮革厂_


凭借印度教徒最看不起的职业,一代华人奔了小康 。

● ● ●
走进加尔各答老中国城的核心区,“鲁迅大街”已经被换上了印度路名,孙逸仙路上的“宝兴餐馆”大门紧闭 。而在一栋废弃的红砖小楼门口,2米左右高的垃圾堆散发着潮气,那里是传奇的南京酒楼仅存的痕迹 。只有看见几家中餐馆门口的红灯笼,人们才能想起这儿还有个中国城 。
近50年,印度本土华人社区人口减少了90%以上 。印度中国城,成了一个“濒临灭绝”的社区 。连中国菜市场上的粥铺都被越来越多的孟加拉人承包,变成了不熟悉的味道 。
一个印度人在中国商店买酒
今天的人们已经难以想象,就在一个世纪前,加尔各答还是中国新移民“印度梦”的实现之地,客家人一度统治了印度皮革业 。
“20世纪初父亲抵达加尔各答的时候,中国人过得像皇帝一样”,移民后代乔治·林说 。
如今,只有过春节的时候,移民海外的华人纷纷回到加尔各答,中国城才能恢复一点往日的人气 。
走,到印度造皮革去
1930年,李先生为了躲避战乱,坐上了从中国开往印尼的轮船 。海上本来一切顺利,谁知轮船拐错了一个弯,目的地就这么从“印尼”变成了“印度” 。
到了中国城,街上耀眼的红灯笼终于让李先生觉得,生活有盼头了 。
加尔各答的麻将馆里,老一辈人正在消遣 。
像李先生这样出来讨生活的人不在少数 。英属印度时期,加尔各答作为首都,摇身一变成了国际化的聚宝盆 。对底层民众来说,到加尔各答就约等于到了英国,是发家致富的象征 。
那时的加尔各答中国城已是一片初具规模的小天地,洋气的英式小楼里布满中国饭店、商铺、赌场、鸦片馆,再走两步,还能看见热闹的同乡会和挂着红绸的关公庙 。街上的中国人、印度人和英国人往来不绝,俨然一个国际化的商业区 。
【皮革皮具人才网,中国皮革人才网让人交钱是怎么回事】清末民初的底层移民很多没带家眷,有的在中国城发家之后,就顺势娶了二房 。消息一经传出,就成了促使国内亲戚移民的“活广告” 。
60岁的陈丽塔(音译)已经当了45年美发师,谈到塔坝中国城的美发沙龙,曾是加尔各答女人寻找时髦发型的首选之地 。Ashoke Chakrabary/摄
1924年,中国城的南京饭店一开业就成了当地最高档的馆子,地位如同上世纪的北京莫斯科餐厅,去南京饭店吃饭才是“混得好”的证明 。这家传奇饭店成了宝莱坞明星的最爱 。据称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也曾在访问印度期间前去就餐 。
● ● ●
对于原本一穷二白的移民,繁华的代价是日复一复的劳作 。那是一个各显神通的时代,广东人做木工,客家人造皮革,湖北人当牙医,日本人开洗衣店 。
威廉·王继承了父亲在1936年开的“上海公司”干洗店 。他从没去过中国,但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懂一点普通话 。Ashoke Chakrabary/摄
印度宗教等级森严,服务业常常被看成低种姓才会做的职业 。尤其是皮革制造业,由于印度教奉牛为神灵,造皮革也被视为最低贱的行业 。
而这恰恰是客家人擅长的活计 。一开始,新移民只能从穆斯林教徒那购买皮革,制成精美的皮鞋 。后来,一些贫困的移民开始在城乡结合部塔坝自己晒皮革 。
本来是纯手工作坊,一战时期,许多印度皮革厂倒闭了,大家东拼西凑,用攒下来的积蓄买了机械设备,一下子升级成了皮革厂 。
上世纪,中国工人在手工作坊晒皮

推荐阅读